龙源口大捷纪念碑
今年春节的井冈山算是一个暖冬,没有往年总是雨雪飘飘的感觉,连续几天的阳光真的很难得。作为江西永新的姑爷结婚三十多年来,春节回老丈人家过春节,几乎是常态化了。老丈人家就在井冈山脚下的龙源口横溪村,每次回老家都要去不到一公里远的龙源口大捷战斗遗址驻足瞻仰,如今游人如织,已是一个红色旅游打卡点。
龙源口战斗遗址的横溪河经过著名的“久大桥”(建于道光17年公元1837年)汩汩流淌,登高远眺,远远就看见巍巍矗立的井冈山“龙源口大捷纪念碑”。世事轮回,重游这个当年红军打了大胜仗的战斗遗址,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都有不一样感受,毕竟这个红军战斗遗址,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龙源口战斗遗址久大桥
遥望对面新七溪岭上依稀可见的望月亭,那是当年朱德指挥所的旧址,不难想象当年这场战斗是何等的壮烈。那是烽火弥天的1928年,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将“会剿”的敌军杨池生、杨如轩部5个团击退到龙源口桥附近,此役共歼敌一个团,缴枪干余支,当时“不费红军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杨)”的民歌一直流传至今。
34年后朱德重上井冈山,又回到这个当年鏖战过的地方,带着凝重的神情说:“龙源口战斗是井冈山斗争中一次很重要的战斗。”
龙源口大捷遗址介绍
到了大捷纪念碑前,早有游人摆放了杜鹃花,默默的致敬凭悼。这座“龙源口大捷纪念碑”1964年落成,碑名由朱德题写,笔迹丰满,遒劲有力。如今重新修饰后的纪念碑,虽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面貌乃然一新,新老七溪岭依然诉说着当年鏖战的红军故事。
回到老丈人家,说起当年红军龙源口战斗的事时,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当年在龙源口大捷的战斗中,被朱毛红军打垮的两只“羊”还是你们云南人,顿时我来了兴趣,后来一了解,果然如此,这两支“羊”,就是云南嵩明(有说是石屏)的杨池生和云南宾川的杨如轩。
久大桥纪念碑
这两只“羊”还是有些来头,他们都是“二朱”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窗好友。朱德、朱培德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有名的“二朱”,杨池生与杨如轩并称“左右两‘羊’”,他们都是朱德在滇军中的8个结拜兄弟之一。
朱培德是原云南省盐兴县黑井人(今禄丰市元永井,祖籍安宁),1926年,国民党北伐时,滇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朱培德任军长和江西省政府主席,主政江西,曾提携朱德任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1927年南昌起义前,朱培德察觉朱德等人异动,特向蒋介石请假到庐山疗养主动离开南昌,军政要务交由朱德全权处理,客观上为南昌起义提供了便利,成就打响了著名的“第一枪”。
龙源口战斗遗址毛泽东旧居
北伐整编时两支“羊”加入了朱培德的部队,杨池生任第九师师长,杨如轩任第二十七师师长。
1928年红军反围剿时,正值蒋、奉等系军阀战争爆发,蒋介石“会剿”的部队捉襟见肘,只剩敌第二十七师杨如轩部、第九师杨池生部的赣敌单独“进剿”的局面。两只“羊”共率5个团,由吉安向永新进攻。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指挥下,率领红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和三十一团,奋起反击,于1928年5月7日至6月23日井冈山反围剿的战斗在龙源口的新老七溪岭打响。 此次战斗,歼敌一个团,击溃敌两个团,缴枪千余支,“不费红军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杨)”的民歌载入史册,胜利粉碎了湘赣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次“会剿”, 取得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龙源口战斗遗址展板中展示的3元人民币
为纪念龙源口大捷,1953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特发行以龙源口“久大桥”为背景图案的三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行的唯一一张面值三元的人民币。该人民币1964年5月15日停止流通,目前存世量极少。
后来,两支“羊”因围剿红军不力先后被撤职,1933年后被剥夺兵权。
杨如轩回到云南,参与抗日和新中国建设。抗战爆发后,杨如轩被任命为云南防空司令,负责组织高射炮部队,加强昆明的空防力量,应对日军空袭。他晚年行善事,在家乡宾川创办平川初级中学,为战时地方教育与文化保护作出了贡献。建国后,杨如轩获刑,由于表现好,获宽大处理,减刑释放,担任了云南省文史馆员,活到1979年,在昆明病逝,享年84岁,也算高寿了。
杨茹轩
杨池生被剥夺了兵权后,蒋介石安排他担任中将参谋,彻底沦为虚职人物。1937年,朱培德去世后,杨池生觉得待在南京没意义,便辞职回到了云南,成为云南省的顾问。云南解放后,杨池生被判10年有期徒刑。他在监狱中积极改造,刑满释放后,在昆明安度晚年,1962年在昆明病逝,终年64岁。
杨池生
曾经的滇军将领,两只“羊”从重九起义北伐讨袁离开云南,最终又回到家乡云南,他们生在云南,终在云南,也算叶落归根了。
注:文中资料来自江西吉安党史、百度百科等材料。
除杨茹生、杨池生图片来自网络,其余均为作者现场拍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