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方山永固陵,车子驶向镇边堡,古堡的轮廓在笼罩在雨雾中的旷野中逐渐浮现。这座明代的军堡矗立在阳高县的黄土大塬之上,像一枚被时光磨旧的印章,盖在晋北起伏的丘陵间之间。
镇边堡南依采凉山,北靠古长城。建于明代正统七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镇边堡是当时大同镇北防线的重要关堡之一,是大同镇边墙五堡之首。镇边古堡呈矩形,东西300米,南北400米,总面积180亩。镇边古堡有两堡门,且均有瓮城。西门“镇边堡”寓意镇守边关,东门“怀远”寓意怀念远古无战事的安宁时期。
站在堡墙下仰望,夯土筑成的墙体带着深褐色,墙面上布满雨水冲刷的沟壑,像老人手背的皱纹。西侧的主城门已不复完整,只剩半道拱券歪斜着,露出内部层层叠叠的夯土层,那是当年戍边士兵一筐筐黄土夯实的痕迹,每层间还嵌着细细的芦草,是古人防渗漏的智慧。城门上方“镇远”二字虽斑驳,笔锋里的凛然之气仍未散去。田野里的莜麦、荞麦正泛着一派黄绿,细雨加柔风,鲜活的麦浪起起伏伏,恍惚间竟与史料里 “堡外屯田千亩,军民共守”的记载重叠。
走进堡内,早已修葺一新,这里是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阳高段的起点,明清一条街中有戏台、客栈、民俗等,这些建筑与城墙、古堡交相辉映,影响不凡。站在残破的夯土城墙下,伸手触摸那粗糙的黄土,指尖仿佛能触到六百年前士兵的体温 ,当年戍卒曾在这里紧握长矛,大刀,目光如炬,提高警惕,守护着身后的家园。
城墙脚下,一尊古老的石碑默默守候。《镇边堡碑记》详细记述着当年修筑城堡的情景,以及当时的守军情况。
旁边有一株古老的榆树苍劲勃发,虽然老态龙钟,但却生机盎然。这株500多年高龄的古老的榆树,见证了当年守卫古堡的将士,老榆树与它们一同守卫身后的家园,同样充满了家国情怀,他是有感情的,有思想的,称之为“戍边榆”再也合适不过。
镇边堡,这座曾在烽火中挺立的古堡,如今虽归于宁静,却依然在用它焕发青春的活力,裹挟着残垣断壁,诉说着那些关于坚守与平安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