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克,这片位于喀喇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印度河上游峡谷地带的广袤土地,其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约占印控克什米尔的45%。
这里地广人稀,人口仅26万,不足印控克什米尔总人口的5%。
这片看似偏远的区域,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
“喇嘛之地”的印记
拉达克,在藏语中被称作“喇嘛之地”,这片位于喀喇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区域,是印度河上游的必经之地,其地理位置独特,但其文化印记更为显著。
拉达克的居民主体为藏族,他们世代在此繁衍生息,使用藏语进行交流,并普遍信奉藏传佛教。
这种信仰体系不仅塑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艺术表现。
拉达克的建筑风格便是这种文化融合的直观体现,其首府列城的地标性建筑,外观与结构都与远在拉萨的布达拉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使得“小西藏”这一称谓成为了对拉达克最为贴切的形容。
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拉达克的这种文化同一性,为探讨其历史归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它不仅仅是一片地理区域,更是一个承载着独特藏族文化基因的实体,其与中国藏区的文化纽带,从历史的维度上是清晰可见的。
历史的“硬伤”
拉达克的命运轨迹在19世纪中叶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
1846年夏季,英国在没有清朝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单方面划定了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东部边界,并将拉达克这片土地强制性地划入了克什米尔的版图之中。
在此之前,拉达克王国虽然已臣服于查谟-克什米尔土邦,但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自治与独立性。
随着英国的这一举动,拉达克王国正式且不可逆转地被并入克什米尔土邦,其独立地位被彻底剥夺。
这一历史事件,构成了今日拉达克归属问题中的一个核心“硬伤”。
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之后,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英属印度在南亚次大陆上的政治遗产,其中便包括了英国在殖民时期所确立的领土范围。
在这种继承关系下,印度将拉达克视为其固有领土的一部分,并予以欣然接受。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这种由殖民势力单方面划定并由此形成的既定事实,始终是难以接受的。
中国政府认为,这种划界行为缺乏合法性与正当性。
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取代清朝,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漫长时期内,中国国民政府对于拉达克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的官方立场或解决方案。
这一时期,中国自身正经历着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局面,使得边界问题未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有效处理。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生的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梳理并积极处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了对拉达克地区归属的立场。
兄弟之间的划界:中巴的“妥协”
1963年,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为了明确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边界,进行了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划界谈判。
这次谈判的核心在于解决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即所谓的“巴控克什米尔”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间的领土划分问题。
双方代表秉持着和平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共同商讨制定了一条既能尊重历史沿革,又能适应现代地理环境的边界线。
两国政府在此次划界中达成了一项关键共识,那就是以“传统习惯边界线为基础,并参照自然地形,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精神予以划定”。
在实际操作层面,“自然地形”被具体化为喀喇昆仑山脉的分水岭。
这意味着,从喀喇昆仑山脉发源,最终流入中国境内河流的流域所覆盖的土地,被划归中国管辖;而那些发源于同一山脉,但最终流入巴基斯坦境内河流的流域所覆盖的土地,则被划归巴控克什米尔管辖。
这种以主要山脉水系为划分依据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的主观臆断,更侧重于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力求划定一条清晰且易于辨识的边界线。
根据最终的协议,巴基斯坦方面同意按照分水岭的原则,将位于喀喇昆仑山走廊的一片面积约为531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中国。
这片区域对于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连接着中国的西部边疆,是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地带。
作为回报,中国方面也展现了合作的姿态,同意将罕萨(也被称为坎巨堤)地区一块面积约为194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巴控克什米尔。
罕萨地区在历史上与巴基斯坦的联系更为紧密,将其划归巴控克什米尔,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相互的领土调整,中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边界得以明确,为双方未来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当时的拉达克地区处于印度控制之下,且印度并未参与到中巴两国的边界谈判中,因此,1963年的中巴边界划线协议,其范围并不包括拉达克这片土地。换句话说,中巴两国划定的是它们各自与巴控克什米尔相邻的边界,而拉达克与中国之间的边界问题,并未在此次谈判中涉及。
这就意味着,尽管中国与巴基斯坦成功地解决了它们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边界问题,但拉达克的归属问题,依旧是悬而未决的争议焦点,仍然横亘在中国与印度之间,成为两国关系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
印度“大动作”:中央直辖区的冲击波
2019年8月,印度政府采取了一项影响深远的举措,宣布废除查谟和克什米尔邦享有的特殊地位,它进一步将原有的邦拆分为两个新的中央直辖区:查谟和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以及拉达克中央直辖区。
印度方面宣称,此举完全属于其国家内政,与任何其他国家无关。这一单方面行动,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尤其是对中国而言,并非是单纯的内部事务。
中国的敏感神经被触及,因为这一举动被视为直接侵犯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领土主权。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中国政府迅速做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外交回应。
2019年8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公开阐明了中方的严正立场。
她指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反对印度将其行政管辖范围扩大到中印边界西段的中国领土,特别是阿克塞钦地区。
这一立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从未改变的。
华春莹强调,印度通过单方面修改国内法律的形式,持续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这种做法是不可接受的,并且从国际法角度来看,也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力。
中方郑重敦促印度,在边界问题上务必谨言慎行,严格遵守两国之间已经达成的各项相关协定,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边界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甚至升级的举动。
阿克塞钦的“命门”:拉达克的战略意义
拉达克这片区域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战略棋盘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它与中国的阿克塞钦地区紧密相连,而阿克塞钦地区本身,则是连接中国新疆和西藏这两个重要区域的关键交通枢纽。可以说,阿克塞钦是中国西部边防的“命门”之一。
从宏观的战略视角审视,如果印度能够持续掌控拉达克,那么在军事和战略上,它无疑会对中国的阿克塞钦地区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将拉达克地区完全留给印度,绝非是一个有利的局面,反而可能带来长期的安全隐患。
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上的分歧由来已久,尽管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彻底解决,但自上世纪60年代的中印边境战争之后,两国之间并没有再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双方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和平的僵持状态。
这种状态,在两国高层和军事决策者之间,几乎形成了一种默认的共识,即维持现状,避免冲突升级。
任何一方试图越过这条无形的“雷池”,都将被视为对另一方的直接挑战,以及对这种长期以来维持的相对和平状态的破坏。这种默契虽然脆弱,但在某种程度上,它避免了更广泛的冲突。
一旦这种脆弱的平衡因为某些突发事件或单方面行动而被打破,那么所有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都可能被重新摆上谈判桌,甚至引发更激烈的对抗。
届时,印度方面可能会抓住机会,重新提出对阿克塞钦地区的领土主张,试图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
而作为回应,中国也必然会毫不犹豫地重申并强调对拉达克地区的主权。因为无论从历史的记载、地理的延续性,还是人文的血脉联系来看,拉达克都被中国视为其藏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1]朱卫.“二战”期间拉达克与中、英印经贸关系[J].武陵学刊,2016,41(1):92-9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