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乐群”迈着不变的步伐,组织每周日一次活动,7月20日周日早上七点半,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本次活动:重温红军路,赏查湾古村落。

著名画家汪观清先生题字
红军路,这里特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下简称“先遣队”),于1934年7月6日北上,以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建立皖南革命根据地、减轻中央苏区压力为目的。“先遣队”几经辗转于1934年10月3日,在塔头岭下松源村戴昌华的带路下,由休宁翻越塔头岭进入祁门南部,经榨里、姚村、老胡村、新胡村,傍晚抵达查湾宿营的这段路。这段路大部分已被公路替代,我们只走新胡村到查湾村其中的一小段。

红军路
1934年10月3日三千多“先遣队”入住查湾村,到10月7日离开,“先遣队”在查湾休整了五天四夜,是“先遣队”整个行程中,休整时间最长的一个村落。10月7日一部从查湾经尚田、燕子桥、浮梁县境进入闽浙赣苏区。主力攻打祁门县城受挫,10月8日,“先遣队”抵达皖赣苏区的中心溪梁县程家山,军团长寻淮洲等会见了中共皖贛分区委书记柳真吾等,商讨了部队休整等问题,并按照他们的意见,向黎痕方向前进。10月中旬抵达闽浙赣苏区,同方志敏部胜利会师。

红色古道
查湾,位于黄山市祁门县芦溪乡。查湾村五代时,查姓居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村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汪氏第六十九代,汪华后裔汪廷茂由芦溪入迁查湾,开枝散叶,成为查湾村的主姓氏,汪廷茂为该村汪姓始祖。明嘉靖间(1522—1566),汪标(白石公)置渡船以济行人,故别称“槎湾”。查湾村形如蟹,坐北朝南,四周群峰竞秀,一条查湾河自东而西流贯村前,俗谓“满面朝山倒流水”。查湾河流入祁门的阊江后流入江西的昌江最后注入鄱阳湖。
崇本堂
查湾过去教育发达,书院众多,明、清时有白石讲堂、蛟潭书院及私塾7所,为宗族培养出一批封建仕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汪标考中进士,后汪溱、汪惟效亦相继荣登进士第,遂成“三世连科”的“科甲世家”,汪氏连续8代10余人在外为官。查湾缘于官多兴家得旺族,因婢仆多建佃户庄民,由垦殖而创族产,查湾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典型的封建村落。村中专职行业称庄,拳斗庄、修房庄、 搭戏台庄,粮仓庄、守夜庄、守木庄,火把庄、挑担庄、拾轿庄,龙灯庄、吹打庄、道士庄,守坟庄、包袱庄、抬棺庄等等,故有“三千郎户八百庄”之谚,言其庄户之多。至解放前夕,仍有拾轿庄10座,守坟庄14座,拳斗庄23座。可谓庄户全国之最。
私塾
查湾汪氏“太阳庙”为全村之总祠,可现在已倒塌,其下的支祠“报本祠”基本完好,“崇本祠”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间。“报本祠”雕梁画栋,尤以石雕精雕细刻,各式图案栩栩如生。祠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传为汪惟效在京为官时皇帝所赐。汪惟效明末进士,工部给事中,曾带兵至西藏平乱有功,钦赐白石狮一对。“文革”中,村人将其埋于地下,2005年始重见天日。

报本祠
中巴车在低速公路上,大家唱着悠闲的歌,讲着曾经的童趣,行了近三个小时,终于到了红军路。公路边,一条一米多宽的山路沿山向上延伸,时而石板时而山路,曾经一下承载三千多人的路,早已没有了点滴红军的足迹,那铿锵的步伐和军号的长鸣化作树林中的寂静。这是“先遣队”第一阶段的尾声中走过的路,一支出发前六千多人的军队,此时只有三千多的人马,奉命撤退到闽浙赣苏区休整。

红色路
我们走了一段红色路,又回到公路,驱车查湾,在村李加强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查湾古村落,参观了祠堂、私塾和亟待保护的一幢雕刻精致的古房。重点我们参观了“先遣队”临时司令部。临时司令部设在当时查湾大地主汪尚新爷爷的家里,一幢环形二层楼徽派建筑的房子,当时司令员寻淮洲、粟裕等军领导都住在这里。解放后分给了方家勤等几户人家。
“先遣队”临时指挥所
参观好以后,李书记和嫂子亲自动手,为我们准备了一桌好菜,还给我们在原村祠堂里吃饭。饭后我们谢过李书记,驱车回家,“健康快乐群”每周日一次活动圆满结束!

原祠堂
我是“健康快乐群”群主飞哥,徽文化的研究者,歙县红色历史的活化石,下周日再见!

查湾村合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