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
宁阳云山,无论自然景色,还是历史文化传说,民间推崇,都可说是境内一座名山。人们熟知的古八景之一“云山烟雨”就在云山。此外云山还出过凤凰,文献中有记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清·康熙壬子《宁阳县志》记载:“云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坐落云山社魏家庄西,上有洞,四时出云。将雨则云,霁则收。明天顺年凤鸣于上。”清·光绪十三年《宁阳续志》记载:“云山,在县西北十五里(注魏家庄西)。上有洞。出云辄雨(注“八景”“云山烟雨”即此),收则霁。土人候之,以卜阴晴。明天顺间,凤鸣于上。”(凤鸣云山,推荐阅读文末相关文章链接)
这里明确引《宁阳县志》中的文字记载,旨在让读者知有出处,不敢杜撰。
云山烟雨:清代宁阳“八景”第一
云山是宁阳境内县志中载明的名山。山上有一奇特景观,那就是被称为清代宁阳“八景”的“云山烟雨”。山上有洞,令人称奇的是洞里出云。每逢云从洞里出来,整个山上云雾缭绕,天就会下雨;雨过天晴晴,云就收回洞里。当地人根据山洞出不出云判断天气变化,云山因此而得名。清·康熙壬子《宁阳县志》将“云山烟雨”列为宁阳八景第七。清·咸丰元年《宁阳县志》将“云山烟雨”列为第一。两部县志皆有绘图。光绪十三年《宁阳续志》沿记。
山上有池,清泉不涸,求雨则灵
别的文献中也有记载的青石山,山上有池,清泉不涸、求雨则灵的记录,但未名云山,根据相关文字描述,清代断定为云山。
光绪十三年《宁阳续志》在“云山”条下加注:“《元和郡县志》龚丘县:‘青石山在县西三十里,后魏有青石山祠。其山都是一大石耳,发地杰立,高四十余丈,周回三里。上有石池二所,东西行列,有类人工,冬夏澄清。初无耗溢,祈雨辄应,故古今祀之。’”
《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所著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方总志。这部地理著作中记载宁阳县(唐朝称龚丘县)西三十里有座青石山,是一大青石而成,拔地而起,高达四十丈,山上有青石山祠,有两个石池,像是人工开凿的,池内有水,冬夏澄清,池大水满不溢,天旱时人们求雨天就下雨。人们以为很神,因此古今祀之。
《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与《元和郡县图志》大致相同。
宁阳县图:图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兖州府志》
宁阳县境域 图源:光绪十三年《宁阳续志》
光绪十三年《宁阳续志》在这里加了按语注解说,宁阳的山多为青石,宁阳西部诸山距离县城二三十里内,云山与伏山都是生成于一大青石,与别的山不一样。但伏山不如云山陡峭,所谓“发地杰立,高四十余丈者,必云山也。且上有石池,清泉不涸,每值恒旸(久晴),祈祷有应。若他山,则不闻有池也。汶上志以卧佛山当之,恐不足据”。就是说,《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中所记载的青石山,必定是云山。而且,云山上有石池,清泉不涸,每逢久晴不雨,人们祈祷必应(天就下雨)。像其他别的山,没听说过有这样的石池子。《汶上县志》以卧佛山当作青石山,恐怕不足为据。
宁阳的云山,怎么还跟汶上县扯上关系了?
查阅明·万历戊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汶上县志》:“自昙山之阳东南行十余里为青山,……上有清凉寺,内厝石卧佛像,故亦称卧佛山,……自青山东南行三里许为太白山,旧称太白山有云尾山、雨山,云合则雨,今之卧佛山疑即古之所谓云尾山也。”
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汶上县有“青山”、“云尾山”、“雨山”,而且“云合则雨”,跟宁阳“云山烟雨”颇为相似,但这里并没有说宁阳的青石山、云山就是汶上的青山、云尾山、雨山——虽然名称相似。山,各地都有,或因山势地形,或因故事传说,其命名也随各地,并无不妥,怎么就以为“《汶上县志》以卧佛山当作青石山,恐怕不足为据”呢?
山山自美,各美其美,美其自美,美美与共,不失为大美!
明代山西河津人,天顺年间礼部右侍郎薛瑄有诗《云山烟雨》云:
片石蒸云出远峰,满天甘雨晓濛濛。
千岩有喜岚光嫩,一气无私草木浓。
枯槁尽回殷相泽,菁義同化圣门功。
花村柳径晴明后,父老相逢说岁丰。
清代道光年间进士,宁阳人,曾任广东巡抚的黄恩彤有诗《云山烟雨》云
无烦占础润,翘首望云山。
山色空濛里,云容晻霭间。
轻疑笼佛髻,重欲隐仙鬟。
散作祁祁雨,三农尽解颜。
薛瑄、黄恩彤两位前贤大家,将云山烟雨写得精彩如画,令人拍案叫绝。笔者不揣拙笔,赋诗一首《云山烟雨》:
宁阳山水景秀丽,云山烟雨堪称奇。
山巅自然池泉清,农人稼穑雨及时。
————
文献参考:清·康熙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宁阳县志》;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宁阳续志》;《明清宁阳县志汇释》,2003年版,丁昭编注;明·万历戊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汶上县志》。
(本图文为作者原创,同步发公众号“乡土大汶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