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巷原名马家港,又有马家巷、马厝巷等别称,还被称为“舫山”,是闽南四大古镇之一,朱熹游历时曾感慨地作出 “五百年前利不通,五百年后通利地”的谶语,那时就有了集市贸易的雏形,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宋元时期,马巷借助地理优势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重要中转站。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设马巷厅,置通判公署,将金门通判移驻马巷,管辖同安县东部沿海地区,民国时期,废除马巷厅,马巷镇改归同安县管辖。2021年1月,撤销马巷镇,设立马巷街道。马巷文化底蕴深厚,是池府王爷信仰的发祥地,建于明代的元威殿(池府王爷祖庙)每年吸引众多台胞及海外信众前来寻根谒祖、进香朝拜。目前马巷街内大小庙宇30座,宗祠5座,街巷27条。非遗文化项目有南音、车鼓弄、高甲戏、闽南童谣等。此外,这里名人辈出,有江南提督林君升、闽浙水师提督李长庚、乡绅林百万、近代妇科专家林巧稚、爱国商人洪晓春、黄廷元等。
庙宇30座:城隍庙、观音堂、文武庙、龙王宫、福德宫、池王宫(池府开基祖庙)、元威堂、观音庙(不贰堂)、真武庙、宝位殿、三朝殿、镇南殿、格思堂、妈祖庙、福慧堂、万山殿、泉威殿、五谷仙帝庙、飞瓦堂、关帝庙、清居堂、翁墓桥水尾宫(土地宫)、后林巷和朱王宫巷的白无常庙、威护殿、武威殿、保长公庙(黑无常庙)、福德宫、舫山书院内的文昌楼、马巷基督教堂、下苏巷内的无名华侨人像庙。
宗祠5座:苏氏祖庙、洪氏小宗、陈氏宗祠、陈氏小宗、龙山曾石宗祠。
街巷27条:牛磨巷、城隍巷、卧龙巷、新街巷、三友巷、下苏巷、大宫巷、六间仔巷、金沙巷、大池巷、市场巷、陈厝巷、三恒巷、山仔尾巷、麻油巷、深沟巷、朱王宫巷、龙池路(旧名龙蛟池巷)、巷声路、民安路、楼仔内、武馆巷、后林巷、五谷市、书院路、四角街巷、十八坎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