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走马岭川,时隔二十多年了。想九十年代,年轻的时候,每周都要坐上面包车,在这条道上走了一两个来回。就这样,走了近十年,走遍了这里的角角落落。从一个毛头小伙、热情少年,变成胡子拉碴、老回忆过去的老头。
环江河
现在,马岭川道的路,已成了高速,还通了高铁,西安到银川的高铁,快得很。从庆城到洪德,现在的采油七厂所在地,也就是一个来小时。眼前经过的两边的塬、塬与塬之间的沟峁,还有村落,废弃的窑洞,熟悉又陌生。
马岭炼油厂旧址
原来的马路,是在环江河东边,从五里坡器材处的总库开始,一直有油田的单位,三十里铺的运输三大队、庆阳化工厂当时属于甘肃省,采油三厂南区、阜城的油建,马岭镇南边有运输二大队、钻井二处,马岭镇北边有马岭炼油厂,再往北走就是董家滩的采油二厂、贺旗的井下作业处、水电厂,曲子有采油二厂的北区,环县有采油二厂的环北大队。现在高速从环江河的西边,速度也快,一路之上,依稀有熟悉的环境,但也拿不准,毕竟二十多年过去了。
钻二机关大楼
从庆城到环县,沿着环江河,有油田的地方,我基本上都去采访过。当时,报社分来了我们三人,一个是西北大学的,我和另一位女同学是长庆石油学校中专毕业的。刚来就到一线单位实习三个月,我先在井下,再到采二、钻二。刚开始觉得一切都很新鲜,随作业队到井上去,才知道石油工人太辛苦。环境艰苦不说,还有繁重和体力劳动,更多的是在高山深沟无尽的寂寞。不过,油田就像一个大家庭,年轻人也多,大家都很乐观、都很热情,也能说到一起。
钻二小学原址
实习结束后,报社一有采访任务,跑得最多的还是马岭川道。这条川道上,就有很多的熟人、老乡、校友、同学、朋友。环北大队的老高、采油二厂的老许、钻井二处的老阎、银社,运输二大队的老王,油建的老杨等,每到他们单位都要去找,都要热闹一番。现在,我们都老了,有的还在发挥余热,有的不幸去世,有的已经“躺平”,但现在还有联络,老朋友之间的感情,就像老酒,时间越久,味道越加醇厚。
会战纪念馆
马岭炼油厂去得更多,提起来也是一言难尽。当时,在这里谈了两次恋爱。第一次,也就持续了一两个月,就无疾而终了。说句老实话,自己来自农村,家里条件不好,主要还是自己长得太低、太难看,身无长物,属于“困难户”。那时,报社记者很受人欢迎,三十里铺有个老汉,跑到我单位,说我和他女儿谈恋爱。结果,老汉拿出那人照片,说是我。同事一看,根本就不是。看来,有人冒充我在欺骗感情。而我,找对象很困难,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后为写了一篇《不是名人也被假冒》的小文章,在甘肃《法制导报》上发表。
钻二影剧院
我的婚姻,是油建的老杨介绍的他技校同学,好事多磨,几经波折,最终走到一起。那时谁结婚,大家都来帮忙。收拾房子,筹办婚礼,忙得不亦乐乎。前几年,我家孩儿结婚,好多油田的朋友从陇东、宁夏、内蒙古的油区,专门来到西安祝贺。
油田文化宫
这时,我们路过一处河滩,有油罐之类,似乎是马岭炼油厂。转眼一想,炼厂关闭多年,绝对不是。看了李老师发的马岭炼油厂原址的照片,原来那里确实还有几个油罐。其实,一切都会成为过去,留下的至少还有回忆。
原采油二厂机关大楼
到了洪德,原以为是原来的环北大队基础上发展起来。问了一下才知道,环北大队现在还在,是采油二厂的环北作业区。七厂是新成立的采油厂,不少熟人是从采油二厂来的,说来说去,就能说到熟悉的人或事。虽然我已不是油田职工,但身上还有“油味”,大家都很亲切、很热情。办完公事,在七厂的食堂吃工作餐。七厂的一位天水老乡亚军拉住我们,百般挽留,非要晚上请我们吃环县羊羔肉。可惜我们还要到采油二厂,谢绝了他的好意。
南区大队院子
从洪德到庆城,在高速上走马观花,我又看了一眼马岭川道。清明假期,李老师去了庆阳,到马岭川道转了一圈,给我发了一些照片,有些画面还依稀记得。他说川道上的那些建筑,有的还在用,有的已的废弃。还发掘、新建了一些人文景点,像环州古城、马岭黄酒小镇、马岭会战纪念馆等,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