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罗时汉
等待出院手续,这天上午,我去看最后的汉正街。
昨天有雨,故今日天空特别纯净,蓝天白云,与绿波相映,空前的美,随便一拍就是佳片,可以做城市封面。
从保树庵,经清远巷,过崇仁路这三个闸口,到硚口码头,一路如童话,美不胜收。曾经,河边杂乱无章,或者说市井气息浓厚。母亲的绳子厂利用河边空地绞大车,将龙须草或棕麻编织成缆索。有时也带上我这个幺儿子,把大衣裹住以挡寒风,让我从童稚便融合母亲河的意蕴。
汉水与汉正街由众多巷子联系,早被沿河大道斩断,吊脚楼式的房子当然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我们的一大堆记忆。
到月湖桥,已找不到过去的码头痕迹,它和江汉桥一样拓宽。旧城改造推倒重来,原牌楼街一带高楼崛起,俨然深圳。 牌楼巷清末由商人陈安秋建房成巷,曾改名阳光一巷,此刻倒真是阳光灿烂。
硚口,有大硚口和小硚口,汉镇堡垣的水门。这里是汉口连接乡村的脐带,江汉平原的农产品从此起货,很多人在菜码头讨生活,熙来攘往。我有个同学张定忠就住这,一家兄弟八个。他文革中没闹革命而在河边挑菜,结识了女朋友。老地图上有百子巷,因牌楼巷里原有百子堂,不知我家是否住过。硚口是贫民区,不失繁华。最著名的是清泉池,楼下澡堂,楼上茶馆。众多船民上坡后,歇一歇,洗个澡,喝杯茶,得些生活的惬意。相应的,还会有酒馆甚至妓院配套服务设施吧。
清泉池茶馆,我记忆最深。小脚的母亲个篮子做针线,为船民和码头工人补衣纳袜,赚点小钱。带上我时,也讨杯茶水给我喝。少不了男人们的奚落或戏谑吧。
如今,这里成了一片绿化地。原育婴巷(红燕巷)西侧部分全部拆除,直至建乐餐厅、硚口百货大楼,都不见踪影。
《武汉地名志》(1990年版)所载地名,迄今可能只剩一小半,这城市更新快。
汉正街是汉口城根,西与硚口路垂直相衔,东至集家嘴和民族路交汇,全长3200米,宽约5一7米,门牌1—921号、2—894号。始称正街、官街。民国初分段而称为玉带门、杨家河、武圣庙、石码头、五彩、永宁巷、沈家庙等正街。当初的居民分布,大体是上段为本省汉、沔、荆、宜、黄、孝等县迁来,下段则川、湘、山、陕、江、浙等外省人居多。上段以粮、什、油、棉业较多,中段百货、布匹、山货、海味、纸张等业居多,下段以药材、参燕、金银行业为主。
说的是老黄历了。经过约30多年推陈出新,老汉正街早已面目全非,美誉为旧貌变新颜。在我眼中,它像一条蚯蚓,被斩落得只剩崇仁路以上一段,大体还能依稀辨出旧时模样。
掐头去尾。从这里往底下走,起点已是原汉正街20几号,官方挂牌以红燕巷为汉正街止点,显然是逆向判断。
育婴巷,28号门牌的大巷,昔有育婴堂。文革中改名红城一巷,后改成红英巷。月湖大桥扩建后育婴巷剩下的这半边,我的范同学仍住于此,从生到死(多年前成植物人)没有挪窝,这在偌大汉口恐为孤例,中共党员哪。我叫同学去找过,大门紧闭,不知怎么回事。
冷落,僻静,似被城市高速狂奔遗忘的角落。那些90年代改建的楼房也已落伍,满足不了人们的喜新厌旧,和所谓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走不了的人,知足常乐,把门前美化成园。标为绿色驿站,挂有漂流台、口袋花园、周末花市、绿色课堂等等标识,大抵受到政府提倡和支持。
人民政府真是为人民操碎了心。临街建的便民晾晒架,他们要亲自整理,不能让女人亵衣太张扬,一大群红袖章制服的城管人员环伺左右。哦,什么重大日子快要到了,你懂的。城市的很多地方都在搞突击行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中山巷小学的校门扩展到汉正街上了,真担心它的生源不足。有位低几届的同学在里面当老师。2005年,我请班主任卜老师回汉时,她也热情参与,后来还来过我汉阳的家。现音讯全无,应该早就退休了。
就是那次,我和敬爱的卜老师走过汉正街,到育婴巷、马家巷和淮盐巷,他分别给了三位同学200元慰问金。
唐家巷口的成功酒家,不知是否成功。这可是有名的大巷子,从汉正街穿长堤街直通到中山大道。相传因清同治年间唐氏定居故名。曾改为红安巷,胡扯。几年前,我的二哥因巴家巷拆除后退守于此蜗居,度过他最后的凄凉时光。清理旧物时,前嫂子通知我,因人在外地不便,请范同学帮忙代取我父母遗像。岂料后来同学中有犯忌之说,竟认为他的中风跟此有关,罪过,悔之晚矣。
整条汉正街,据说有140多条巷子,每条巷子都有故事,凝聚着市民人生。
有些巷子的得名妙趣横生,如豆腐巷、扁担巷、花翎巷,还有茅厕巷,因近代粪商胡全新所建大茅厕得名。实在难听,经谐音雅化改名谋知巷,文革中曾改名乘胜四巷。幸亏没有乘胜前进,不然汉正街还叫兴无街,我们的巴家巷还叫灭资六巷。
这遇到的第三个巷名有些陌生,福茂巷,门牌仅1—7号,民国初年形成的居民区,附近有河南会馆,亦称福茂公所,故名。它曾改为劳动一巷,大概通着河边的劳动里中学吧。
“劳动里中学怀(坏,差的意思)又怀,棺材板子钉黑牌(板)……”这是我们相互遭鄙的儿歌。随行的同学说,建劳动里中学的设计师坐了牢,因为它把河边的通道挡住了。无稽之谈,姑妄听之。——扯远了。
汉口的会馆文化丰厚,瞎子会馆我倒是见过的,小时候牵过瞎子,从玉带街过马路,经一大片坳处。那个会馆房子在哪呢?问汉宜里闲坐的居民,他们也说不清楚。也许在长堤街上吧。
书上说,汉宜里平行于静安里。清末宜昌旅汉商人集资建房成里,曾改名庆文二巷。这是汉正街仅存的里分,也该有百年之庆了。
汉宜里 李凡摄
汉正街并非只有民居,多前店后厂,还有手工业、轻工业,汉昌肥皂厂、久康食品厂、武汉玻璃厂等等,曾经在此。
现在所见,还有政府机构硚口区教育局一机关,它们占有的房子是街上最好的。再往下走,有建乐卫生院、汉正街泥木油漆工程队。门上的字看上去格外亲切。这楼上可是我姐姐一家住过的,母亲偏瘫后也在这里被悉心赡养。姐姐早已移居常青花园,工程队成了仓库,不知何时能拆迁补偿,原居民尚在期盼中。
往下走豁然出现义烈巷,这可是我最记得的巷子。多年后才知道,义烈巷系清时古老里巷,因有义烈祠而得名。清光绪初年严肪守汉阳,建议为对抗太平军而战死的官兵立祠。民国后作为民军起义烈士之纪念祠。后拆除,遗址为义烈巷小学。文革中曾改名革新巷。
我就是义烈巷小学毕业的。那时上学放学一般走长堤街,尽管饥肠辘辘,也不知愁滋味。我的腿骨折就是在学校操场上游戏时,不知是否60年后形成了内软骨瘤。如今我的大外孙久久也小学毕业了。她妈妈刚传来毕业影像,剧情式展现令人眼热。而我人生的第一张照片,却是义烈巷小学的毕业照,汉正街上那家照相馆我还记得,在玻璃厂旁边。
义烈巷往下有花园北巷。据传业主周文华在此辟庭园,曾改为人民巷。还有靠河边的花园南巷,不存。一处薜苈小院呼应着这个地名,也似传承着某种雅致。
再往下走,属居仁社区安定巷一带,有个谢家大巷,名由不详,《武汉地名志》查不到。
浏览街景,商业气息还在,惜多关门。有雅堂小超、姚记粉面饺子馆、中老年活动室、永兴房产中介,五姑专业修脚屋那边房子是最老的了,庆新理发店水泥招牌下还有理发二字,剃头的老师傅大概是从国营做到个体,站好最后一班岗。
港边巷 李凡摄
最后看到汉正街327号的硚口区蔬菜公司门牌,这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就走到崇仁路了。再往下看,汉正街失火了吗?为么事火龙在喷水,原来是消尘,要爆破一栋连体大楼,进行最后的围剿。共享单车被用来设障,不准通行。
回头再看,房屋如堵,我的最后的汉正街啊。
这“最后”有两层意思:一是这段可能会保留下去,旧城改造暂停了,奋斗百年太累了,该歇菜了;一是我可能不再来看它,只留下最后的记忆。
汉口四百多年,从汉正街的繁荣到衰落,我们见证了它半个多世纪的变化。灵魂深处的汉正街,仍然是青石板上赤脚走过的感觉,从东到西,从上到下,走过了我们一家七口。曾经,小脚母亲在凌冰上摔倒,捡渣子的兄长满载归来,提篮卖麻花的我脚被割破,泪水、汗水和血水,湿润在这条街,砥砺前行的步子。
心目中的“天下第一街”。今天,在出院的一天,我选择巡街,回溯人生,向这条老街作最后的致礼。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沦陷时期的汉口湖北街(今中山大道)义品里段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主编:力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