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行旅随笔 · 哥德堡海事博物馆观史听涛
▓ 王长才
2025.7.21(周一)
在驻地Amhult与哥城主城区去来途中,总能远远看见立于卡尔约翰大道边的土黄色圆柱形“海员纪念碑”(俗称“水手塔”或“望夫塔”)。高高的碑顶矗立着一座雕像,那是一位着长裙的女子面向哥德堡出海口,瞩望亲人出海的路,她是所有出海未归海员之妻的象征。那些出航后未再归来的瑞典商船上的海员,有六百个名字镌留在碑身上。
位于纪念碑身后的哥德堡海事博物馆,有海洋水族和瑞典海事两个馆。我将有限的时间留给后者。
瑞典是北欧海洋大国,拥有4800公里海岸线(连同所属周边岛屿)。这个北欧最大的海岸国家,曾是维京人的家园。
维京(Viking),本义为海盗、远征者 。公元793年至1066年计273年,史称“维京时代”。以今天丹麦、挪威和瑞典人为主的维京人,核心活动范围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至欧洲北大西洋,主要活动为航海、袭击、贸易与殖民。值得关注的是,维京人还开展了格陵兰农业尝试,和在冰岛殖民时的阿尔庭(Alpir)议会民主实验。
而维京时代的瑞典人,从公元九世纪到近代古斯塔夫(二世时期),在北欧乃至全欧大陆均是征服者。十七世纪的瑞典人渐离战争,崛起并使疆土遍布波罗的海西海岸。二十世纪瑞典更避开两次世界大战得以发展。再三十年和平建设,完善公共福利制度,摆脱沉重稅赋,人均寿命之长、生活标准之高和福利分配均值都走入世界前列。但二战时期中立国瑞典的商船也屡遭灾难,被德国有意或意外以潜艇式水雷击沉的瑞典商船高达250艘,丧生海员超过1200名。面对海员纪念碑,人们缅怀哥德堡立市四百年来航海不归的人们,更怀想无辜牺牲于战争的商船上的海员。如今世界大变局中,距离俄乌战场并不算远的瑞典人,定会想得更多。
“哥德堡1号”商船远航中国史事陈述令我关注,这是瑞典与东方大国中国商贸的见证。
“哥德堡1号”是瑞典东印度公司(SOIC)于1738年建成的大型木帆商船,为防海盗船上配置有30门大炮。历史上这艘商船曾三次远航中国:
首航于1739年1月21日(清乾隆四年),此为其处女航,标志瑞典对华贸易之始,也令国人始知西欧有瑞典国(Sweden),并以“瑞典”二字指称。船载瑞典产黑铅、粗绒,经好望角抵达广州后,采购了中国瓷器、茶叶、丝绸等,于1742年7月28日满载而归。
二航于1741年2月16日(清乾隆六年),途径爪哇岛,遇季风停泊5个月,抵广州时已是次年春天。
三航于1743年3月14日(清乾隆八年),1745年9月12日返航时,不幸于哥德堡近海900米处触礁沉没,船员全部获救,但大部分货物也随之沉入海底。
在“哥德堡1号”沉没后,东印度公司续造了同名商船“哥德堡2号”,竟又于1796年在南非海域沉没。终因多重危机,哥德堡号的东家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813年12月13日宣告解散。但这家公司(含哥德堡号在内的所有商船,在欧亚非商务航行132次)载回的财富,促进了哥德堡的城市发展。1984年“哥德堡1号”沉船打捞出水,同时出水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这批出水物品拍卖后抵付了当年航行14%的成本。
1993年,为纪念东印度公司及其所创造的这一段国际贸易史,瑞典重建仿古商船“哥德堡3号”,并于2005年10月重访中国广州,并造访上海、香港两地,全程历时225天,重现十八世纪历史航线。2022-2023年,该船在作西亚之航中再次抵达上海。哥德堡与上海两市还曾结成友好城市。
参观完毕将出未出,博物馆外风雨交加。
2025.7.21 于哥德堡Amhul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