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在2025年4月,法螺寺以 “清淤” 为名,未经审批,动用大型机械,挖毁明代清凉池景点,拆毁一座清代乾隆行宫大型假山,该假山是寒山别业六座宫廷掇山存留之一,其拆毁导致明代清凉池景观同步损毁。

拆之前的假山

拆之后一片狼藉
其实这已经不是法螺寺第一次破坏文物了,2000年之后,他们已先后拆毁五座清代行宫假山。此外法螺寺还存在侵占林场土地,炸山修建骨灰堂的行为等等。

那么这个寒山别业到底有啥特别的呢?为啥现在变成了法螺寺的地盘了呢?法螺寺又为什么要拆毁呢,且听小蚂哥慢慢道来。
寒山别业千尺雪
寒山别业位于苏州城外寒山岭,与天平山景区后山仅一岭之隔,是明万历年间名士赵宧光所建的隐居之所。

这赵宧光是宋朝皇室的后裔,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尤精篆书,在篆书中掺入草书笔意,开 “草篆” 先河。

据《寒山志》记载,赵宧光最初是为埋葬父母而选择在寒山筑园。当时苏州的虎丘、支硎山、天平山已经名满江南,而寒山却是默默无闻,这正好让赵宧光得了清净。
寒山别业《江南省行宫坐落并各名胜图》
他希望在清幽深林之间筑起坟茔,让父母避免城市喧闹,因此寒山别业的大部分空间是烘托赵氏幽宅的景致,他将其比附为仙居之所,并用佛道典故命名各处景观,如拂秋霞、眠云石、无依亭、驰烟峰等。
千尺雪《江南省行宫坐落并各名胜图》
同时,赵宧光也借此抒发了自己隐居山林的人生志向,他刻意保留山林原貌,将 “目中诸峰” 全部转化为园中之山,不同于当时城内士人雕琢假山假水的做法,而是充分利用岩石山野的天然景观打造了一处瀑布景观,名为“千尺雪”。

钱维城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之千尺雪
苏州地处江南,很少下雪,何来的“千尺雪”呢?
其实这是赵宧光依据山形水势凿壁引泉,形成千尺雪瀑布,“石亹wěi夹涧处,磅礴怒吼,色如千尺雪,响作万壑雷,奔腾不可名状”。
现在“千尺雪”所属区域
整个景观以瀑布为核心, 涧水从高崖飞泻而下,撞击岩石激起层层水花,远观如白雪翻滚,动态的 “水” 被赋予了 “雪” 的静态清雅感。
又因为“雪” 在文人文化中是高洁、清雅的象征,恰是他表达自身不慕俗世、追求超脱心境的载体。
除了千尺雪,寒山别业中还有听雪阁、云中庐、弹冠室、惊虹渡、飞鱼峡、缘云楼、驰烟驿……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意境。

名声大噪
别业建设好后,因其匠心别具,规模宏大,吸引了诸多名人如申时行、王衡、叶向高等往来不绝。到了清代,寒山别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康熙五年(1666 年),归庄游览寒山并写下《千尺雪》一诗:
高崖峭壁有余清,涧水松风细细鸣。
排石决流飞瀑泄,松声更不敌泉声。

清乾隆南巡时,被 “千尺雪” 景观所倾倒,六下江南,十二次前来瞻仰赵宧光遗迹。特命画师为其绘图,并亲自设计,分别在京城内苑、热河避暑山庄、天津盘山三地仿建。

西苑千尺雪旧照(图片引自朱蕾论文)

西苑千尺雪图
盘山千尺雪图
乾隆还创作了《千尺雪歌》等百余篇咏千尺雪的诗文,多幅画卷,还让董邦达、钱维城、张宗苍等画家绘制的《千尺雪图》,描绘了西苑、热河、寒山等地的千尺雪景观。可见乾隆对于“千尺雪”的喜爱。


清·钱维城 《热河千尺雪图》(局部)
以上诸多名人皇帝的安利,使得寒山别业声名大噪,成为世人熟知的名胜之地。
清初,寒山别业改为精蓝僧舍,分成寒山禅院(俗称报恩寺)及法螺、化城、空空、盘陀诸庵。后因山洪而毁,只有法螺寺经重修尚存。
在遗址被破坏之前,法螺寺保存有乾隆时期的六座行宫假山,以及明朝别业时期的清凉池,附近还有赵宧光题刻的 “千尺雪” ,以及乾隆和名人留下的诸多摩崖石刻。




可以说这些遗址承载了寒山别业,乾隆行宫的历史。
那这么好的一处园林遗址为啥会被破坏呢?
下面是我简单总结的事件始末:
2025 年 4 月 8 日,法螺寺以 “清淤” 为名,在未向吴中区林场、吴中区文物局报备的情况下,动用大型挖机、吊机,对位于明代清凉池旁的一组高 4 米多、东西长 6 米多的清代遗留完好假山进行拆毁。

吴中区林场当日向法螺寺下达停工函,但法螺寺仍突击施工,挖毁明代清凉池内景观石。至 4 月 10 日,假山被拆毁化为废墟,拆下的老石条被随意丢弃于池滩。拆毁过程被市民用视频记录。
下图为清凉池前后对比:


5 月,市民通过 12345 热线举报行宫假山被毁事件,相关部门竟以 “法螺寺正常清淤” 搪塞,引发舆论哗然。法螺寺还将所拆毁假山的历史大大压缩,称其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并非文物,试图忽悠公众,逃避文物部门追责。

长期以来,法螺寺存在一系列破坏行为。自 2000 年起,法螺寺以宗教场所名义逐步侵吞国有林地,将乾隆行宫遗址圈入寺院范围。近十多年来,法螺寺负责人还与苏州寒山岭文化艺术研究院法人为违建 “鹤园地宫” 骨灰堂,不惜采用爆破方式掘山五米,破坏摩崖石刻与山体原貌。

鹤园骨灰堂

截止到今天,这个事件依然没有一个官方的最终处理结果,也尚未有法螺寺人员被明确问责和处理的相关消息。
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事,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利益。
1.法螺寺及相关利益方,利欲熏心,无视法纪
2. 当地监管部门,失职失责,公信力受损
不过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是不是部分地方对文物价值的认知存在 “功利化倾向”呢?
更关注那些能快速转化为经济收益的文物,而对一些看似 “冷门”“小众”、短期难见经济效益的遗址、遗迹重视不足,甚至出现监管缺位的情况。
比如寒山别业的假山、清凉池,承载着明清时期的园林营造技艺、皇家行宫与文人别业的关联史,这些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我们作为老百姓也只能呼吁国家能够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的认知。

说到底,文物保护的本质是守护文明的根脉,那些看似 “不起眼” 的遗址,恰恰是历史最真实的碎片, 忽视它们,其实是在切断文化传承的链条。
最后我觉得很讽刺的是,赵宧光最早建立寒山别业是宁为寒山客,不披紫金衣,而法螺寺的僧人却只想身披紫金衣,不做寒山客!

清高宗南巡名胜图 千尺雪图
你对于这件事如何看待,评论区一起聊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