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通讯员李宝娟、记者黄乔、实习生胡云凤编写
缙云山古名“巴山”,是李商隐笔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意地标。这座横亘于重庆北碚的山脉,因“山间云霞常聚,色若缙带”而得名,集自然奇观与人文积淀于一体,是嘉陵江畔千年未辍的文化丰碑。
据《北碚志》记载,公元423年(南朝刘宋景平元年),缙云寺与温泉寺同期始建,开启了这座名山千年文化传承的序幕。此后千余年,这里成为文人墨客、政要名流的驻足之地,形成“一城山水半城文”的独特文化景观。
缙云山以黛湖、缙云九峰、缙云寺等核心景点串珠成链,形成“春观花、夏纳凉、秋登山、冬赏雪”的四季画卷。
黛湖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于20世纪30年代主持修建。湖周古木参天,篁竹墨绿,湖底绿藻参差,游鱼穿梭于树荫倒影中,被誉为重庆“小七孔”。黛湖作为我国重要的藻类基因库,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藻类物种,为生态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黛湖水质持续改善,藻类植物种类增加,碧波荡漾,草木葱茏,成为市民亲山近水的一方公共生态空间。
缙云山九峰滴翠,云雾缭绕,自古便有“缙岭云霞”的奇观。清乾隆《巴县志》将其列为“巴渝十二景”之一,盛赞其“萃九峰之秀气,苍松古柏与丹崖翠壁相郁蒸,望之若云霞”。1990年,“缙岭云霞”与“北泉温泳”再度入选“新巴渝十二景”,成为巴渝自然景观的标志性符号。
清 乾隆《巴县志》(北碚区档案馆藏)
始建于423年的缙云寺,历经唐高祖赐名“禅真宫”、唐宣宗赐名“相思寺”,至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神宗御笔亲题“迦叶道场”,成为我国唯一供奉迦叶古佛的道场。宋代“巴渝第一状元”冯时行曾在此求学,后创办缙云书院授课,主张抗金爱国。民国时期,太虚法师在此创建“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培养了大批爱国僧侣,为民族团结和抗战宣传作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50年代,缙云山成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办公地之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领导解放大西南、政权建设和经济恢复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记忆。如今,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被列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今天的缙云山,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A级旅游景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植物基因库”,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肺叶”和“氧吧”。2025年,缙云山获评全国唯一“美丽山川案例”,标志着其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
从千年古刹的晨钟暮鼓,到红色岁月的革命足迹,再到新时代“美丽山川案例”的生态实践,缙云山始终以“自然为体、文化为魂”的姿态,书写着巴渝大地“缙”善“缙”美的时代篇章。
(北碚区档案馆提供支持)
原稿点击:跟着档案看重庆|霞染九嶂 文镌万载——北碚缙云山-重庆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