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中亚附近最大的城市,却总让人觉得“陌生而遥远”。
这次从上海飞了5个小时,落地时已是晚上9点,太阳还挂在半空,整座城市像被按下了慢放键。原来这个季节的乌鲁木齐,太阳落山要等到22点后。
走出新的天山国际机场,最先见到的不是陌生的地标,而是接机口攒动的人群:穿碎花裙的维族大妈拥抱住刚下飞机的姑娘,一群戴牛仔帽的年轻人们,笑着互相拍着肩。习惯了“高效告别”的城市,这样热烈的、不设防的拥抱,让人眼前一亮。
被地铁站台灯箱戳中的瞬间
去往市区的路上,不经意间瞥见一组地铁灯箱:「当一个疆三代用家史书写这座城市的变迁,我终究越过天山,天山却在心中长出来」……
作为一名游客猝不及防被戳中,原来城市还能这样“说话”?或许城市的魅力就体现在这些“不赶路”的瞬间。带着心中那点对“真实生活”的贪恋,对乌鲁木齐的城市商业观察也从这里开始。
热烈而真实
不是把一线城市的模板搬过来,
而是顺应这片土地本来的节奏
常年观察商业趋势的人都知道,有个悄悄发生的变化:一线城市的流量密码在“失效”,“小地方”的“真实感”让人越看越上头。
作为新疆旅游的中转站,乌鲁木齐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和兰州相近,中心城区人口数接近昆明。这个季节过“新疆时间”,硬是把白天拉长了足足三个小时,逛起来就更觉得奇妙:
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
首先就是大城市的标配——便利店。在乌鲁木齐,隔几条街就能撞见“八点半”和“每日每夜”(本地连锁便利店品牌),24小时亮着暖灯,干净整洁。有新疆本地的奶皮子蛋糕、巴旦木糖,还有“罗森同款”三明治、关东煮。刷到小红书里有新疆便利店早餐测评,有人说,这里是来乌年轻人的“早八救赎”。
“八点半”的小红书账号,像在拍生活短剧,自诩“小八”,00后运营,没有精致脚本,却让人忍不住看完。库迪咖啡也把自己的便利店开在了这,没搞什么“网红噱头”,就踏踏实实融进这片慢节奏里。
八点半便利店
库迪咖啡便利店
街边的新疆餐厅更随性,中午十一、二点才慢悠悠开门;到了22点,夏季乌鲁木齐的夜晚才算刚开始。子夜时分的和田二街上,热闹依旧。奶皮子酸奶的甜混着烤羊肉串的烟火气飘满整条街。
本地的商场也给人反差感。和乌鲁木齐当地购物中心的人聊,据说每个新进新疆的品牌都在用心开店,特别是那些全国连锁品牌,不仅给到这里更高级次的店铺,设计也在结合在地元素做特色创新。比如,瑞幸和泡泡玛特,乌鲁木齐就有他们全国唯一的定制形象店。
乌鲁木齐和田二街街头
克西街街头咖啡馆
是的,你能想象吗,这里的商场除了诞生出一波品牌全国销冠门店,还吸引了一线城市的同行们来“反向考察”。查资料时发现,明年乌鲁木齐首个重奢商场也要开了。
除了舞蹈和音乐,本地的独立咖啡馆,也已经自成一条街(克西街咖啡一条街)。街上的每家餐厅,桌上的格瓦斯是标配,这种从俄罗斯传过来的发酵饮品,带着啤酒味,很清爽。还有各种本地甜食不敢轻易尝试,有点甜得发齁,大概也在天然制造更多的多巴胺?
新疆乌鲁木齐街头
从机场的人潮到街角的烟火,乌鲁木齐像个不夜城,却没有一线城市的紧绷。
这两年总说“下沉市场有机会”,但在这里逛一圈你会发现:所谓的“机会”,不是把一线城市的模板搬过来,而是尊重这片土地本来的节奏——大自然给了更长的白天,那就慢慢逛,人们喜欢热热闹闹的链接,那就让商业融进这份烟火里。
大自然把“松弛”刻进了日常,
回到故乡的年轻人,
把日子琢磨出新的滋味
一线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很容易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在乌鲁木齐待了五天,感觉这座城市像个矛盾又和谐的混合体:既有一线城市的便利,又没丢掉“过日子”的温度。
便利店24小时亮着灯,咖啡的拉花和上海一样精致,潮牌店也能找到最新款,但不同的是,没人催你“快点喝完”“快点买完”......
镜头里的新疆
开车一小时就能扎进河谷、草原、雪山,大自然把“松弛”刻进了日子里。或许就是这份 “不紧绷”,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来了——他们带着外面的见识,接受家乡的“不完美”,在角落慢慢“种”出新的生活。
存在即合理,不是么?随着越来越多有趣的人在聚集,小红书找到了他们,把「烟火生活季」带到了乌鲁木齐。
我们有幸和几位从大城市返疆的年轻人有了深度交流,我们也试着从他们的故事里“观察”这座城市的另一面:
万守新疆青年社群:
一群人把日子过成了“形容词”
鹤望,出生于1998年的乌鲁木齐本地青年,万守新疆最初的发起者。
“一个人只有离开家乡,才能理解对家乡的一切感知。” 鹤望说这句话,几乎是所有返疆年轻人的共同感受。
2020年,鹤望大学毕业回到乌鲁木齐,一度觉得“圈子窄得喘不过气”。低谷时,他特别想念曾经在上海参加过陌生人之间的聊天——不用报头衔,不用客套,只是单纯分享“今天过得好吗”。
2023年,他在小红书上发起招募笔记,本意是找些人聊聊天,没想到第一次就来了几十个人,挤在咖啡馆里从下午聊到天黑。
后来他干脆建了个青年社群,叫“万守新疆”。
不同于一线城市那些标签化的兴趣小组,“万守”是从认“人”开始的。
有人刚从深圳辞职回来,有人在本地开着小馆子,还有人在准备考公,大多成员的共同点是“出去过,才懂家乡的好与痛”。两年多过去,社群里已经有了1000多人。
万守新疆的日常社群活动 “万守聊天会”和“请100个陌生人吃饭”
2023年夏天,他们用5天在南山筹备了一场“日落大会”,100多个人自己搭窑炉、摆市集、做装造区,从早忙到晚。有人弹吉他,有人烤羊肉,有人教大家玩飞盘……每个人都享受其中。
平日里,做“请100个陌生人吃饭”的活动,举行各种主题读书会......去年社群周年庆,他们还一起酿了款酒,取名“众星”,寓意来源于“每个人都是一颗星星,聚在一起会更亮”……
再后来,“万守” 慢慢成了个“形容词”,大家会说“这人真万守”,意思是“认真生活,也愿意帮别人”。鹤望说,这或许是一种精神:“守护平凡的人,守护自己,守护彼此,守护新疆”。
在这里,没人谈KPI,就只是一群人认真做些“没太多准备,却得自己一点一滴创造”的事。日复一日,就这么活生生地愿意扎下根来。
乌龟营造:
找到城市的角落,慢慢渗透
王冰莹,出生于1996年,乌龟营造社区发展中心发起人。“参与式”社区规划与社区营造,团队全职成员共3人,平均年龄28岁。
相较于上海等一、二线城市的社会原子化,乌鲁木齐的社会联结更广泛,乡土情结更浓,人与人之间有着“小地方”的典型特质。
和万守的“热热闹闹”不同,王冰莹的“乌龟营造”,在安安静静地改造这座城市里“不起眼的角落”。
这个从上海回来的姑娘,带着街坊搞“轮胎花园”时,一个维吾尔族青年没看图纸,凭着感觉就摆出了几何图案,“那股天生的空间感让人感到惊喜”。她说:“在上海总想着‘应该怎样’,回来才懂,‘本来怎样’就很美”。
在上海时,她总觉得自己在“设计别人的生活”。
现在,她更希望能从自己生活的附近去创造,如果附近没有的话,就在这座城市去找。
左为折叠咖啡店主二猫老师
折叠咖啡:
在城市里留出一个“情绪角落”
二猫老师是从上海读博回来的返疆老师,在社区里开了新疆首个社工主题咖啡馆,社工来喝咖啡打8折,乌龟营造帮忙改造了店门口的小院子,常有人来这里聊天。
说起为什么要开这家店,她说“上海的咖啡馆帮我分担了压力,那时候写论文写到崩溃,就钻进街角的咖啡馆,陌生人递来的一句“加油”,能支撑很久......”
回来后她发现,乌鲁木齐的人更爱聊天,却少个“不用客套的地方”。折叠咖啡或许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乌龟营造参与折叠咖啡改造店门口的小院子
三个小故事,藏着返疆年轻人的共性:他们带着外面的见识回来,也带着对“匮乏”和“创造”的渴望。
鹤望说:“以前总觉得一线城市有养分,回来才发现,脚下的土地里,藏着很多没被发现的东西。”
就像沙漠里的人找水源,这里在别人眼里的“匮乏”,或许也能创造泉眼——万守的市集,把陌生人变成了朋友;乌龟营造改造花园,是让每个人都觉得“我有机会参与”;折叠咖啡的闲聊,是给情绪找个落脚的地方。
说到底,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家乡“长”出新的样子。
“太阳的光芒如果太耀眼了,众星就会黯淡,当太阳不那么亮的时候,众星就开始出现......”鹤望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当一线城市的“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这些回“小地方”的年轻人,正在变成一颗颗星星,用自己的光,照亮家乡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这次,小红书递来了“话筒”,
让城市“自己说话”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本地人眼里多元丰富的新鲜生活。在小红书上,我们也看到太多年轻人记录着故乡真实的日常:有人拍奶奶做拉条子的步骤,有人发22点的夕阳,有人写“回新疆后的100个快乐瞬间”……他们带着外面的经验回来,却不照搬模板。
在这里,“回来”不是退路,而是另一种“向前走”。
这次小红书的「烟火生活季」走进乌鲁木齐街头,就找到了这群普通的本地青年,用在地细节,用最真实的面貌和声音,听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就像搭了座城市舞台和展示架,把这些“非标准化”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摆了出来。没有滤镜,没有脚本,却比网红模板更动人。
是的,不用替城市“编故事”,只需要“递上话筒”。
这种“新在地化叙事”,或许也戳中了当下最微妙的需求:千篇一律的“网红城市”模板让人疲惫,反倒是带瑕疵的真实,让人觉得亲切。
就像最近乌鲁木齐的夜晚,22点才黑透的天,既不“符合”一线城市的作息,也不“适配”旅游攻略的紧凑,但正是这份“不标准”,让它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写在最后
回上海的飞机上,整理手机相册里的照片,都是些细碎又动人的瞬间。当一线城市的节奏快到让人忘了“为什么出发”,这些回故乡的年轻人,正在帮我们找回生活的锚点。
他们证明了,小地方从来不是资源匮乏的代名词,而是生活方式的实验场,是文化想象的新起点——在这里,你可以脚踩土地,触摸真实的人际关系,让身体和日子重新连接。
大家开始重新相信自己的生活样态,本就有意义和美感。因为那些平凡的日常里,就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力。
未来,也会有更多城市,更多的人被这样“看见”。
不是因为它们变得和“大城市”一样,生活更便捷高效,而是因为它们就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或许也该学着慢下来,去听一听那些被忽略的、属于“地方”的声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