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田俊威)“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载体,是长江文化公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资源。”7月17日,在宜都举行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国际黄金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治强以《长江文物资源价值挖掘与文旅融合》为题作主旨报告。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张治强作主旨报告。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 供图
文物资源是公园建设的核心载体
现场,张治强系统梳理了长江文物资源禀赋。截至2023年,长江流域13省区市坐拥34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占全国总量近半数,包括212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8344处省级文保单位及14处世界文化遗产。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这片土地孕育了密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成渝、武汉、南京、江浙沪等地的博物馆集群体系高度发达,共同构成公园建设的丰厚基底。
基于对长江文物资源的宏观梳理,张治强提炼出“一轴·一线·六廊·九带”的空间逻辑框架。长江干流文脉传承轴承载着长江流域东西文化交融的史诗;长征主题红色文化线彰显革命精神血脉;六条国家级文化遗产廊道贯穿流域南北,见证文明交流互鉴;九大文化带则自西向东铺展,成为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生动注脚。
多维阐释释放文物时代价值
主旨发言中,针对古建筑、石窟寺、大遗址等不同类型资源,张治强提出差异化活化路径。古建筑需阐释其建造艺术、人地关系、精神场域、民俗承载及地理标识价值;石刻类要揭示艺术独特性、精神内涵、文化交融特征;良渚、三星堆等大遗址需关联人类起源、农业革命、文明演进、王朝更迭等命题;革命旧址重在弘扬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可移动文物则需深挖其符号潜力,为公园LOGO设计及文创开发注入灵感。
文旅融合激活历史场景
“长江流域我们应该如何去探索和文旅融合呢?可以把文物资源周边的自然、人文景观联系起来,作为文物专题游径、旅游线路去开发这些旅游资源。”面对文旅融合新趋势,张治强提出以六大主题游径引领深度体验:巴蜀、吴越等文化主题游径彰显地域文明特质;藏羌苗彝等乡土文化游径呈现民族风情;古道风采主题游径重现商贸交通记忆;人类起源、农业革命等文明进程游径开启溯源之旅;军工研发基地旧址、沿江早期工业遗址等历史成就专题游径聚焦特色产业文明;历史场景体验游径则通过陶瓷考古、盐业、农业工业文明故事强化历史沉浸感。
“文物与文化遗产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最重要的资源。”张治强在总结中强调,面对建设新形势,深度梳理资源、科学阐释价值、创新活化利用,是讲好长江故事、彰显中华文明标识的关键。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宗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