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城南昌:
当高铁驶离南昌西站时,我攥着口袋里的两张票根——一张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参观券,一张是滕王阁的游船票。短短三日的停留,你却像一枚红印,深深盖在了我的心上。
初遇是在八一广场的晨雾里。纪念碑下,几位老兵正整理胸前的军功章,90岁的刘爷爷指着碑座上的浮雕说:“看,这是当年攻打敌军指挥部的场景,我叔叔就在那个窗口扔过手榴弹。”他的普通话带着乡音,却字字清晰。阳光穿透薄雾时,小学生们举着红旗走来,稚嫩的童声唱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老兵们立刻挺直腰板,庄严敬礼,眼中的泪光比阳光更亮。
第二天去安义古村,恰逢“红色家书”诵读会。穿蓝布衫的讲解员念着1927年起义军战士的绝笔:“母亲,勿念我,我为真理死,死得其所。”古戏台前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像在应和这份决绝。转角处的老茶馆里,老板端上一碟“将军糕”,说是依照当年战士们行军时的干粮改良而来的。咬下去的瞬间,粗粝口感中的那份清甜,让我仿佛尝到了那段艰苦却滚烫的岁月。
最难忘是夜游赣江。游轮驶过八一大桥,两岸的灯光突然组成“八一”字样。与导游闲聊时,岸边传来欢呼声——一群年轻人举着“致敬英雄”的灯牌奔跑,他们的影子投在江里,与灯光组成的红星交相辉映。我忽然想起白天在纪念馆看到的照片:1949年解放军渡江时,百姓划着渔船送物资,船桨搅起的浪花,竟与此刻游轮掀起的波纹如此相似。
离开前的清晨,我特意去了绳金塔下的早点摊。老板听说我是游客,送了一碗瓦罐汤:“尝尝,这是咱南昌的味道。”汤里的香菇和排骨炖得酥烂,暖意从胃里漫到心里。
高铁加速时,我打开手机相册:有老兵敬礼的背影,有古村墙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还有赣江水面上跳动的星光……原来英雄城的模样,从不是课本里的黑白文字——是街头巷尾烟火气里藏着的坚韧,是陌生人谈论历史时眼里的光,更是那份“来了就不想走,走了就忘不了”的不舍。
这封信写在返程的列车上,窗外的风景不断后退,可你的样子却越来越清晰。我知道,这三日的相遇,会成为我一生的念想。
一位远方的游客
2025年7月21日
扫码进入投稿通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