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薄雾,篁岭古村的青瓦上已铺开金色绸缎。晒秋大妈裘容花踩着露水登上木梯,将红辣椒与黄玉米均匀铺在圆形晒匾里,那些饱满的果实随着她的动作轻轻颤动,在黛瓦间拼出流动的色彩。远处的梯田正泛起晨光,与屋顶的斑斓构成天地相映的油画 —— 这便是上饶文旅新画卷的开篇,一幅由文化基因与创新智慧共同绘就的立体长卷。
在文旅产业同质化的浪潮中,上饶的突围之路始于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凝视。篁岭的蜕变堪称典范,这座曾因交通闭塞而濒临消亡的古村,如今凭借 “晒秋” 这一农耕文明的活态呈现,成为世界级文化 IP。漫步村中,斑驳的马头墙上仍能看见岁月的刻痕,而精心设计的晒架却让传统农事焕发新生。春晒山珍时,笋干与蕨菜的清香漫过石阶;夏晒瓜果季,南瓜与茄子在阳光下闪着油亮光泽;到了秋收时节,红米与黄豆的色彩将整个村落染成调色盘,连游客的笑容都被染上温暖的色调。
“以前晒粮只为填饱肚子,现在晒秋‘晒’出了好日子。” 裘容花擦拭着祖传的晒匾,木头上的包浆记录着三代人的生活变迁。景区发展之初,运营团队没有简单复制商业化模式,而是通过产权置换让村民重返家园,用古建修复保留村落肌理,将晒秋从生存必需升华为文化符号。如今在篁岭,晒秋大妈们既是文化传承人,也是旅游工作者,她们指尖的老茧与晒匾里的果实,共同构成最动人的乡土叙事。来自长沙的游客张鱼举着相机追拍光影变化,镜头里不仅有色彩斑斓的晒秋图景,还有穿蓝布衫的老人在巷口纳凉的身影,“这里的文化不是陈列的展品,而是流动的生活”。
从篁岭向西北而行,望仙谷的悬崖民宿在暮色中亮起灯火。站在悬挑的观景台上俯瞰,很难想象脚下这片流光溢彩的山谷,曾是机器轰鸣的采石场。十几年前,这里的花岗岩虽给村庄带来短暂收益,却留下满目疮痍的山体与浑浊的溪流。转折始于一场壮士断腕的转型,当地政府关停所有采石场,请来设计师就地取材,用废弃石材砌筑城墙,将矿坑改造成清澈的潭水,让伤痕累累的山体重新披上绿装。
如今的望仙谷,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重生的故事。赣东北特色的土坯房依山而建,木构的廊桥横跨溪流,崖壁上的瀑布坠入深潭,溅起的水雾在灯光下形成七彩霓虹。非遗工坊里,竹编艺人正将青竹劈成细篾,指尖翻飞间编出精巧的竹篮;古戏台前,赣剧演员水袖翻飞,婉转的唱腔与溪流声交织成歌。“文化是景区的灵魂,颜值与内涵都要扎根本土。” 景区副总裁熊慧指着墙上的木雕花纹,那些取材于当地传说的图案,让每座建筑都成为文化载体。夜幕降临时,翻九楼的民俗表演在广场上演,演员赤脚踩在叠起的八仙桌上,惊险的动作引来阵阵喝彩,传统文化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完成了当代传承。
上饶的文旅答卷上,写满了从 “流量收割” 到 “情感连接” 的智慧转型。在葛仙村,烟雨朦胧时总能闻到沁心的茶香,村民们在古驿道旁支起茶摊,用山泉水冲泡本地的狗牯脑茶,游客接过青瓷茶杯的瞬间,便与千年茶文化有了肌肤相亲的接触。景区里的中医药馆不仅展示古法炮制技艺,还为游客提供免费问诊,老中医搭脉时的轻声询问,让旅途的疲惫在草药香中渐渐消散。
这种温暖的连接感,更体现在细节满满的服务里。双语导览牌方便外国游客深入了解文化背景,无障碍通道让行动不便者也能欣赏晒秋美景,深夜的便民服务点永远亮着灯光,工作人员会为晚归的游客递上温热的姜茶。在篁岭的文创店里,晒秋主题的丝巾上印着二十四节气的图案,望仙谷的石头摆件刻着本地谚语,这些带着温度的纪念品,让文化记忆得以长久留存。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灵山的花岗岩峰林,望仙谷的灯笼次第亮起,与星空连成璀璨的光带。山下的市集里,卖清明粿的阿婆正给孩子讲过去的故事,她布满皱纹的手与孩子稚嫩的手指同时指向星空,那里有祖辈们仰望过的同一片苍穹。这便是上饶文旅最动人的风景 —— 不是刻意打造的网红打卡点,而是文化基因在当代的自然生长,是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相拥。
“晒秋黛瓦染霞红,古矿新生灯火浓。茶韵非遗融客路,一城山水韵千重。”从篁岭的晒秋到望仙谷的灯火,从上饶博物馆的文物到葛仙村的茶香,这座城市用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让每一处风景都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共鸣的文化载体。当游客带着满心欢喜与深刻记忆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照片与纪念品,更是一段与土地、与历史、与人文的温暖对话,而这正是上饶从 “网红” 走向 “长红” 的真正密码。记者 朱淳兵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