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天津,海河如练,升腾着盛夏特有的热情。
23日,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在有着600余年历史、融汇中西文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举行。
从帕米尔高原的雪峰,到里海之滨的晨曦;从贝加尔湖的深蓝,到乌拉尔山脉的松涛……300余位文明使者跨越山海而来,共叙文明互鉴、务实合作、人文交流的丰硕成果。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上合组织国家的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驻华使节以及文化、艺术、教育、文博、影像等行业、企业代表敞开心扉,以文明为媒、以心灵为桥,围绕“弘扬全球文明倡议,建设上合美好共同家园”主题,展开一场思想的碰撞,共同谱写文明对话的新篇章。
文明互鉴:以心相交的人文新图景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驼铃声声串连起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今天,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在我市续写着新时代的交流新篇。
“当前世界局势充满着不确定性,唯有加强文明对话,才能增进彼此信任,共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上合组织副秘书长索海尔·汗在主旨演讲中深有感触,他认为,上合组织国家区域延续着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传统,延续着文明互鉴、和平共处的理念,是古丝绸之路在当代的延续与升华。
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以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己任,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以造纸术的西传为例,生动诠释了文明互鉴的深远意义。“1200多年前,中国的造纸术经中亚传入阿拉伯地区,当地工匠的创新使纸张质量提升,进而推动了整个亚欧大陆的文化传播。”杜占元说,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我看到很多中国家长带着孩子认真观展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吉尔吉斯斯坦外交学院副院长扎伊尼金·库尔曼诺夫分享了参观天津博物馆时看到的一幕。他说,吉中两国千年前便已建立友好交往,相似的文化传统为当代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真正的文明对话是心灵的交流。”与会嘉宾认为,共同的文化记忆、相似的情感连接,是文明对话上升到心灵层面深度交流的基础。从古丝绸之路的商旅往来,到今天的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流逝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以诚相待、以心相交的精神内核。
会场内外,作为文明交流的“东方窗口”,天津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最佳注脚——从古文化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到相声、京韵大鼓情感共鸣的“破圈”力量,再到美食文化的创新交流,这座城市正在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
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正以“以心相交”的东方智慧构筑起一座连通各国人民心灵的桥梁,成为天津——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中一幅亮丽的人文新图景。
发展共赢:打造务实合作新路径
文明的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合作的滔滔江河。正如与会嘉宾所言,真正的文明对话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总能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实际行动。
“成员国已经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减贫事业、粮食安全、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等领域展开合作。”“我们正在持续深化人文交流,通过旅游与文化等平台建设,促进民心相通和代际友谊传承。”对话会上,这样的好声音不绝于耳。
杜占元用一组数据生动地佐证了合作的成果:截至2024年底,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3.1亿千瓦,是成立之初的14.5倍,约占全球总量的50%,多个光伏、风电示范项目已成为当地的绿色标杆。
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国际研究所所长贾夫隆·瓦哈博夫在视频发言中追溯历史:“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联系始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两国在文化和其他人文领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合作。”而今,这一传统友谊正焕发新生——2025年5月20日,首列天津港经霍尔果斯直达塔什干的中亚班列鸣笛启程,50个装载着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等货物的集装箱,犹如新时代的“钢铁驼队”,成为中乌合作最生动的注脚。
作为“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天津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丝路故事。自2016年首条直通欧洲的货运班列从天津港发出,目前已实现中欧(中亚)班列常态化开行。数据显示,2024年,天津海关共监管发运天津中欧(中亚)班列突破600列、搭载货物6万标箱。往来穿梭的班列,不仅承载着货物,更传递着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成为连接上合组织国家的重要纽带。
“我们的合作正在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中能建国际建设集团、中亚有限公司高级市场经理亚历山大·德介绍,中乌合作已从传统基建拓展至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无独有偶,在塔吉克斯坦,几年前由天津企业承建的水泥生产线虽然至今仍是当地工业的标杆,但更紧密的合作是天津正在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将带动当地汽车产业全面升级。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发挥了领袖作用,特别是在相关绿色债券的发行方面,拥有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新开发银行环境社会治理局负责人罗曼·诺沃日洛夫表示,“几年前,我们在天津投资了一个项目,把来自境外的天然气通过管道传输到北京,为北京市民提供清洁能源。很庆幸我们的投资放在了正确的地方!”
从光伏板到智能生产线,从“钢铁驼队”到“数字丝路”,合作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会代表们达成共识:当文明对话转化为具体项目,发展的红利就能真正惠及各国人民。
青春同行:培育青年发展新动能
文明交流的沃土里,青春是最富活力的种子。
昨天,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10位青年代表共同宣读《共护文明·上合青年在行动天津倡议》。以青春之姿诠释“上海精神”,以多元之声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
天津,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正在成为青年交流的热土。
据了解,在津求学的上合组织国家留学生达1400余人,天津在全球建设了26个鲁班工坊,其中在上合组织国家建设了10个,越来越多的年轻身影活跃其中,青年交流已经成为上合组织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
“武术让我结识了中国朋友!”“茶道让我读懂了东方智慧!”这是一份双向奔赴的深厚友谊,天津张开怀抱欢迎上合青年,而越来越多的上合青年也爱上了天津、爱上了中国,越来越多的朋友因共同参加文化论坛、青年交流营、职业技能大赛而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协会主席顾问迪娜·艾肯诺娃分享了令人振奋的成果:该国首家鲁班工坊运行两年来成效显著,今年,第二家鲁班工坊也将建成,重点培养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人才。她建议成立上合组织青年文化使者评选项目,加强成员国青年之间的文化往来;通过开展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建立青年互动路线图等。
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协会主席卡兹别克·梅格尔季诺夫说,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掀起了“中文热”,年轻人学习中文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两国合作的民意基础也更加牢固。
文明如水,终将汇流成海。年轻的面孔,就是上合组织最美的风景。他们不仅是文明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他们正在用青春之笔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蓝图。
渤海潮涌,文明如歌。上合组织发展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此次文明对话为深化上合组织国家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提供了平台,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以实际行动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天津日报记者:张立平 张清)
来源:天津日报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吕昕洺、陈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