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数链乡脉”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东钱湖畔的城杨村,以数字化手段探秘这座千年古村的文化再生之路。
这座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枕山环水”的生态格局与“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团队调研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杨村曾面临三重挑战:青壮年外流导致的传承主体缺失、单一农业模式制约的产业瓶颈、以及代际更迭带来的文化记忆断层。面对这些困境,这个南宋肇始、因杨姓族裔繁盛而更名的古村落,正通过将军墓遗址保护、浙东民居建筑群活化等举措,探索出一条“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的振兴新路。
“数链乡脉”团队运用三维扫描、影像记录等技术手段,系统采集了17处历史建筑的形态特征与空间数据。团队不仅记录飞檐翘角的建筑细节,更要解码这些物质载体背后的文化基因。通过梳理村志族谱、采集口述历史,团队逐步还原出城杨村从“陈家岙”到“城杨村”的演变轨迹,为后续构建数字文化地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杨村地处东钱湖生态涵养区,完整保留浙东传统村落格局。团队用高清摄影设备记录宗祠、古桥、夯土民居等17处历史建筑细节,飞檐翘角的弧度与墙面粉刷的纹理均被系统采集。通过村志考据与村民访谈,团队还原出村落的历史脉络:南宋乐安侯将军墓选址于此,陈氏家族守墓定居形成“陈家岙村”,后因杨姓人口繁衍主导,更名为“城杨村”。这一迁徙与更名史,在文化礼堂的族谱与碑刻中亦有印证,构成古村“守墓文化”的历史根基。
踏入城杨村文化礼堂,泛黄族谱与斑驳碑刻诉说着宗族记忆。陈列区“龙舟胜会”与“守墓祭典”的图文资料显示,这些非遗民俗曾依赖口耳相传,如今通过实物展陈与场景复原,成为村民传承文化的“活教材”。管理员提及,礼堂内“诗画城杨,养生福地”长卷描绘了村落四面环山、溪水穿村的生态格局,而“爷爷家的宝贝”展区将废旧猪圈改造为研学空间,村民捐赠的老农具与生活用品,成为连接代际记忆的文化脐带。
村容的蜕变在此亦有直观呈现:昔日杂乱的农田与厕所经整治,变身斑卓琴造型的迎宾台与钢琴键台阶的亲水空间,既保留防洪功能,又成为夏日亲子嬉水的网红打卡点。这种“生态治理+文化赋能”的改造模式,彰显了古村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平衡智慧。
在溪边咖啡店的访谈中,店长透露其选址源于对河道生态的珍视——清爽的溪流与周边自然环境构成天然吸引力,店内清凉清新的设计风格与溪景深度融合,形成“推门见溪”的沉浸式体验。而溪流上的溯溪项目则诞生于偶然:朋友聚会时客人坐于溪畔、店员撑伞的场景意外成景,团队拍摄的宣传画面迅速带动客流,沿溪布置的休憩区由此成为网红打卡点。
这一业态对村落的影响尤为显著:开店前,城杨村以留守老人为主,年轻人外流严重,缺乏活力;咖啡店凭借“自然景观+咖啡文化”的独特定位和对咖啡的热爱与环境优势,逐渐吸引游客关注,成为小网红店。随着客流增长,不仅咖啡店持续聚集人气,更带动村民参与:大家开始售卖盐焗土豆、豆腐串等本地小吃,激活乡村经济微循环,形成“咖啡店引流—村民参与—经济激活”的良性循环。游客涌入促使村民创新思路,共同营造文旅氛围,推动城杨村从宁静古村向网红打卡地转变,实现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面包店的访谈中,团队了解到其由海归大学生与本地创业者合伙创办,以意大利饮食文化中“健康、自然”为核心理念。选址逻辑暗合古村特质:一方面,城杨村的气候与湿度适宜酵母菌生长,为面包品质提供自然保障;另一方面,本地柴火烤制的原始方式,与意大利传统烘焙“回归本真”的精神形成跨文化呼应,形成“洋理念”与“土资源”的有机结合。
店主特别提及城杨村的历史底蕴对业态的反哺——隋唐将军墓与守墓人后代(杨姓村民)的历史渊源,成为构成吸引游客的文化内核。当游客在店内品尝用本地特色制作的糕点时,亦被引导探索古村的守墓文化与龙舟民俗,面包店依托村内已有旅游业态(如咖啡店)的基础,通过差异化定位丰富了村落的商业生态,团队观察到其与周边业态形成互补——游客在享受面包的同时,亦被古村“守墓文化”“龙舟胜会”等非遗民俗吸引,形成“饮食体验+文化探秘”的消费闭环,进一步推动本地食材流通与传统小吃的市场化转化。
据店主回忆,面包店依托农家乐资源租下铺面,借力村内已有的旅游基础,迅速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坐标”。这一业态不仅丰富了村落的商业生态,更带动了本地食材的流通,促使村民将传统小吃转化为旅游商品。从“零星业态”到“集群效应”,城杨村通过文旅融合激活经济微循环,实现从“空心村”到“活力社区”的转变。
本次调研累计采集口述史录音超8段、影像素材400余GB,系统梳理出城杨村历史沿革、建筑遗产、民俗活动等7大类文化资源。后续资料将整编为《城杨村文化资源调查报告》,为三维重建、数字孪生等工程提供支撑。未来,团队计划开发“城杨数字文化地图”,将咖啡店的溪流生态实践、面包店的意式文化融合、将军墓的历史传说等元素整合为可视化交互内容,推动古村文化从“实体存在”向“数字传承”跨越。
团队指导老师黄梦迪指出,团队通过“生态—业态—文化”三维调研模式,既揭示了乡村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也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提供了“先挖掘后转化”的实践范式。随着调研持续深入,城杨村的文化基因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自然+文化+科技”解决方案。(通讯员:黄梦迪 张梦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