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假,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的样子,父母和孩子一起游的情况居多。
大家都知道,这是旅游旺季,到处排队,晒得头晕脑胀,还车票难,入住难。
但大家并没有停下脚步,总以为,让孩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在父母的眼里,去旅游,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就是见世面。去大地方,就算是见大世面。
我们还看过一些极端的例子,父母卖掉房子,也要带孩子去旅游。此类事件,引起大家关注,羡慕。但是最终结果呢?还是要回到一地鸡毛的生活。
有头脑的父母,早就不盲从他人,游山玩水了,而是给孩子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01
大部分的家庭,带着孩子旅游,是毫无意义的。
前些天,表妹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去了一趟江西。
去之前,表妹让女儿背诵《滕王阁序》,就想能够免掉一张门票。
女儿死活都不愿意背,还一个劲地喊:“我哪里都不去。”
好说歹说,表妹和女儿到了江西,看了几个地方。女儿却喊着:“妈妈,我要回去。”
天上的太阳火辣辣,地上的人群熙熙攘攘,导游一个劲地催促大家快点走......这还真不是一个孩子受得了的。
夜里住酒店,女儿呼呼大睡。第二天一大早,导游喊集合,女儿却根本爬不起来。
旅游一个圈,回到家里。
表妹一个劲地说:“看,我们这次,花了一万多......”说完,就打开手机,看各种照片,很是得意。
表妹又说:“这次,应该好好写一篇作文了。特别要写一写滕王阁,那可是语文课上要学的东西。”
女儿是一百个不乐意,凭什么去旅游,还要带着写作文的任务?委屈到流眼泪。
网上有一句话:穷人带孩子旅游,喂养了欲望;富人带孩子旅游,追求了面子。
父母们一厢情愿地给孩子“见世面”,毫无意义,反而变成了家庭消耗。
家庭不富有,却到处旅游,可能消耗半年的积蓄,得不偿失。
使劲花钱,让孩子享受到了富二代的短暂生活。孩子以为,爸爸妈妈太有钱了,可以随便花。
拥挤的行程,让人根本没有真正在一个景点驻足,只是充当了一个过路客。
大家跟着导游走,就像一整天,都在完成打卡任务。能记住什么呢?能有什么体验呢?
孩子还小,根本就看不懂景区的文化,只对景区的一些设施,觉得好奇。
连景区叫啥,什么来龙去脉都不知道,只是跟着大人使劲走,能不难受吗?
如果孩子一直抗拒旅游,那旅游也变成了闹心的事情。
酷暑难熬,看到太阳都不想出门了,非要走进阳光,肯定很疲惫。这还不如在空调房里,睡一个懒觉。
所谓给孩子游玩了,就见世面了,是大人的思维。换一个角度,从孩子身上看,就不是这样了。
02
暑假里,让孩子见世面的,就是以下四件事。
有一个家长说得好:“旅行不是去景点,而是看孩子想了解什么,四岁的时候他喜欢坐公交大巴,我就带他周末去市区坐公交,坐地铁,感受不同城市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十岁喜欢绘画,就去看展览......孩子做了喜欢的事情,我顺便旅了个游。”
诚然,给孩子需要的东西,让孩子得到未来需要的东西,这才是见世面。
见世面,不是看世界上的风景区,而是见世界的真相,促进人的成熟。如一句禅语——心界,即世界。
建议父母们,带着孩子做四件事。
第一,打底层工,见社会真相。
很多孩子,长期在“虚假富二代”的生活模式里,和社会底层已经脱节了。五谷不分,以为社会上的人,都是为自己服务的。
吃苦教育,在任何年代都是需要的。给孩子到最底层去体验,就知道什么是生活不容易。
工厂、饭馆、工地等,都可以去体验。苦了,才知道生活有多甜,形成对比。
第二,做小生意,见经济头脑。
一个孩子,拿着一箱水,叫卖。这是胆量,也是经济头脑。
做生意,赚大钱,是需要培养的。
第三,动手创造,见学以致用。
读书的根本,要转换成可用的能力。
带着孩子,把书里的某些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比方说,做一个航模,一次物理实验。
也可以去见一见书里的场景。比方说,插秧、养花等。
读书而能用,这对孩子是启发,也真正把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了。
第四,帮助他人,见人间温暖。
去做一件好事,帮助需要帮助到人。这让孩子看到了人的善意,得到了他人的感谢。
以后孩子混社会,也会知道,去帮助谁,如何帮助,从而能够汇聚好的人脉资源,改善人与人的关系等。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果让一个孩子的心灵得到丰富,那么去任何地方,都是见世面。
03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写道:“一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暑假,是父母和孩子相伴的时光,也是家庭教育的机会。
不要盲目掏空钱包,到处看看,留下一堆的照片,好多的门票,而是寻找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走万里路,不一定是旅游,还可以是走向社会,走向他人,走向未来,走向更高的人生层次。
目之所及是眼界,心之所及是境界。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