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临海。
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唐以来曾经长期为台州府治,台州府在南宋时为畿辅,临海作为其治所。这里人文璀璨、历史悠久、风光秀丽。
一起来看临海名列中国传统村落的全部18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临海市东塍镇岭根村
岭根古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坐落山岭脚下而得名,又因村中王姓,又称岭根王。

岭根村三面环山,三水融汇,人文与自然风光秀丽。村内有百岁坊、将军亭、连山桥、王文庆故居、王萼故居、王纶故居、古驿道等。王文庆故居“雍睦堂”被列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岭根村古风浓郁,走进村里,一眼望去,大都是清代至民国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古民居。村中有溪流自西北至东南环绕全村,一条条窄巷串起一幢幢古老院落,透透院落相连。清幽静谧的墙弄与小溪相映成韵,一街临溪,街溪并行,墙弄接街,或一侧是街,一侧却是高低错落的墙弄,墙弄衔接着一座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
2 临海市汇溪镇孔坵村
位于临海东北部汇溪镇西北,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古名陇洲,深藏山中,整体古风犹存。整体建筑风貌基本保持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的特征,这些传统建筑依山势而建,连片成群,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存,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台州传统民居精巧典雅、粉墙黛瓦、色彩淡爽的独特魅力。

村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有宝新义塾旧址、近仁堂、半耕堂、一心斋、中和堂、三余堂、耕礼堂、章氏祠堂等。村内村边还有东泰桥、中和桥、西安桥三座古石拱桥,至今保存完好,桥下溪流淙淙,长年不竭。
3 临海市邵家渡街道年坑村
群山环抱之处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个建于清顺治年间的古村落,处于谷中那里草木葱郁,涧溪幽长在溪流的两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古朴的石头房,在这里时光让人慢下了脚步。

走进年坑村几乎看不到现代建筑的痕迹,现存大多数都是木式或者石头房。在这个以蒋姓为血缘姓的中国传统村落里,石头房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尚有几十座。

这些留存的古老历史建筑,内部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两层房子,山墙一般以当地的石材砌筑基础部分,上半部分为青砖,屋檐浅挑出山墙,窗门洞小而精致,是典型的浙东山区古民居建造工艺。年坑古村落群整体建筑风貌古朴原始,被誉为是浙东山村的活化石。
4 临海市白水洋镇龙泉村
位于白水洋镇西北,海拔400多米,村庄北高南低,整体格局与山川地势相附会,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据地名志,村名来历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是村前有一山,状似龙船,故村名龙船,后谐音演变为龙泉,另是村西面有个井泉,终年不涸,相传有龙居此中,故名龙泉,村亦以此得名。

村后是一座拱起的山峰,树木茂盛,村民称之“狮子炮头”。向西眺望,可以看见大雷山主峰。村前的山岗宽阔而平坦,称“前坪”。

村南耸立着一座门楼,人称“城楼”或“了望台”,原先是木结构的小楼,倒塌后重建,成了砖混结构。楼外的石径,蜿蜒而下,一直通往山下。站在此地,清晰地望见山下棋盘一般的田野与村庄。

龙泉村的村民大都姓陈,明末时从天台的张思村迁徙而来。村中有一座陈氏宗祠。宗祠依山而建,从院子至厅堂,有一米多高的台阶。厅堂为三开间阔,有12根堂柱。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完工于民国十二年(1923)。

村落中黑瓦片片的古宅,在这里的时光,古朴而宁静。村里的古民居保存最好的,要算是“前台”的院子,即陈炳方故居。建于清同治年间。坐北朝南,前为单墙,开一扇大门,两扇边门。左、右、后三面是二层楼房。院后还有两座院子,分别是“后台”、“里台”。
5 临海市江南街道岙底罗村
临海市江南街道岙底罗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走进岙底罗,路过石砖老房,踏过青石板桥,青山绿水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里的山峦起伏,像是大地的怀抱,温柔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山间云雾缭绕,溪畔古居静美,犹如世外桃源。
古老的石头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岁月的痕迹在墙壁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这些房子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回忆。
村落的溪流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香年溪,沿溪流两岸,古朴房屋林立,外墙多为青灰砖砌成,蛮有特色。据说岙底罗原叫‘岙底卢’,是远古卢姓先人流亡到此,看这儿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就在此久居下来。
老屋,溪水、古树、古桥,这里有一种时光里遗世独立的美。漫步在村落的小巷中,能感受到那份古朴与宁静。
6 临海市东塍镇坦头村
临海市东塍镇坦头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内传统民居主要是明、清、民国年代的建筑,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要模式。吕世宗祠、金德堂是村内传统建筑中的代表,是坦头村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坦头村远祖吕颐浩,是南宋平乱功臣。村内吕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三年。宗祠内搭有戏台,左右为开敞式厢房,各有楼梯可上,原为学堂课室。天井以石铺设,保存较为完整。吕氏宗祠旁的苦楮树,已经600多岁了,见证了明清的辉煌和落败。
金德堂位于村中建筑群的中心,是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其墙体是由贝壳烧成粉末制成砖堆砌而成的,严密坚固,至今无太大的破损,体现古人的匠心与智慧。 另有厚德堂、留余堂等传统建筑也值得一看。
7 临海市东塍镇呈歧村
位于临海东塍东,一个七彩斑斓的山间石头古朴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据传,原陈氏居住岐山,始名为陈岐村,后陈氏迁居外地,何氏迁居此地。因"陈"与"呈"谐音,改称呈岐。
这个美丽的村落,被誉为深山里的“布达拉宫”。当地多石头,先民们就地取材建造了一幢幢石屋,沿着山势排列,从远处看过来,正像是一座“布达拉宫”。
走进这个古朴的村落,如同感觉自己走进了石头的世界中。石街、石墙、石屋、石碾、石磨、石路……
村落的石屋,错落叠层、首尾相连,每一幢老房子斑驳的外墙,石头上时光的痕迹,都在静静讲述着属于过去的记忆。
石头与村民世代相伴,完全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光与石屋静静相处,那种古旧的沧桑感迎面而来。
这里深居山中,远离尘嚣,古风犹存。石屋青瓦旧居,有种昔日的淳朴和静谧,一个适合发呆,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古村落。
8 临海市汇溪镇善家洋村
临海市汇溪镇善家洋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地处临海、天台、三门三县交汇点, 有长寿之村、垂面之村的美誉。 村庄环境优美,景色秀丽。仙溪环绕,似宝船即将启航。船上及周边古桥、古祠、古殿、古磨、古宅、古木、古农具、古乡道,无不透露出古风、古韵。
村内居民绝大多数都姓池,尊钦贤公(920——987)为始祖。公曾仕南唐留守,亦为台州池氏始祖。 善家洋之村名,将居民姓氏“池”与水,水与善,善与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饱含智慧。
善家洋村整体风貌保持了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尚有四合院5座,三合院2座。其中四合院有三座连片,形成凤状,村民称之为“五凤楼”。
其它保存得比较好的尚有外透、古挂楼、七保殿、戴家以及池氏宗祠与普庆堂。
此外,善家洋村的手工垂面细如丝,白如玉,闻名遐迩。
9 临海市小芝镇胜坑村
位于临海小芝镇牛头山水库东岸,坐落在一个纵深的峡谷之中。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子的历史可上溯至南宋时期, 南宋右相杜范之侄杜浒率领台州四千精兵,跟随文天祥抗元复宋。失败后,杜家村人纷纷扶老携幼,远走他乡,其中一支避祸至此。
700多年来,村民们就地取材、依山就势,沿溪以石头筑屋,以石块铺路,以石条造桥,在此营造了一个石头的静谧世界。
走进这里,可以感受古朴、静谧的原生态古村风貌。嶙嶒的石头,经过风雨的打磨,记录着时光的痕迹,沧桑且静美。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潺潺流过,古老的石桥横跨其上,茂密的竹林和参天的古树,尤其静谧的美好。置身此村,恍若隔世。
10 临海市小芝镇桥头村石牛坑自然村
临海市小芝镇桥头村石牛坑自然村,一个袖珍、古朴的山间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不同于台州其他山地村落的横屋特点,这里大多是四合院落式的民居,有“大台”、“双台”和“廿四间头”等,规模相对都比较庞大。
大多建筑的构造不追求奢华,不事精美的雕饰,显得朴实、务实而自然。房屋的墙体下部用块石叠砌,上部则用青砖筑砌,院子都有台门、道地。
走在村内,依稀能感受到这个小村曾经的富足安逸,青砖黛瓦,石墙木窗,古意悠然。 在保存最为完好的“廿四间头”院子的北边,还有过街楼,依稀可以感知旧日繁华。
11 临海市沿江镇南蒋村
秀水青山的南蒋村,名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临海沿江镇西南部,是沿江最高的山上村,因为处蒋家山山南,故称南蒋。三山将南蒋环抱其中,小溪谷中过,形成“三龙戏珠”的独特山水格局。
南蒋村是临海为数不多的古建、格局、风貌都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村落之一。石墙木结构的瓦房在悠悠岁月里散发着古老怀旧的韵味,南蒋大会堂昔日的“辉煌”依稀可见,慢慢的时光安静地流淌。
南蒋村中人不多,陆陆续续已经有1800多村民,选择移民下山,但仍有许多老人驻守在祖辈落下的村庄里,依然平和安详,手里操持着“篾匠”的活,晒着应季的蔬果干,编织着生活的烟火。
12 临海市白水洋镇大泛村
临海市白水洋镇大泛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地处白水洋镇黄坦与天台县南屏乡交界,坐落在南山岭脚下两支溪流的交汇之处,是黄南古道的起点。古称“大畈”,意为成片的田地,因方言同音后衍变成“大泛”。自北宋初年开始,先是祝氏,然后是汤氏、余氏,陆续迁入大泛,逐渐形成了一个三族聚居的村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大泛村整个村庄被山林和溪流所环绕,自北而南的大泛溪穿村而过,环境优美,物产丰饶,拥有千亩梯田和十里红枫古道。村口古樟、古祠、古石桥,刚进入村落,便可感受别番意境。
村口石拱桥,桥名“回龙”。桥体由人工采制的方整块石干砌而成,桥面嵌以卵石,两头各有两三级石阶,远看如一道彩虹横跨溪流两岸。回龙桥现存桥体重建于清朝咸丰九年,有刻于光绪三十年的(1905)的“重建回龙桥碑”。
祠堂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占地约600平方米,四合院式结构,坐西朝东,面临溪涧,中轴线上建有门厅、戏台和正厅。门厅两层五开间,前面与路廊衔接。戏台四柱式,歇山顶。正厅三开间,硬山顶,梁枋间的雕饰虽有残损,仍可见当初图案华美和雕工精细。
穿行在曲里拐弯的村中小巷,目光所及,皆是石头村落世界。石墙、石窗、石门、石级、石井、石路,以及随处散落的石磨、石臼、石础、石槽,还有横跨在溪流两岸的石拱桥、石条桥和石矴步。 村中最具规模的古宅,属祝伯英的“三台九明堂”,由三个连贯的院落组成,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面积约有1800平方米。因火灾现只存少量残余建筑。
穿村而过的黄南古道,始建于北宋初年,是纵贯浙东的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现存古道宽2至3米,全长约12公里,始于白水洋镇黄坦,中途跨界岭南山岭,终于天台县南屏乡。 秋末初冬红枫景观尤其美丽。
此外,大泛村后的千亩梯田蔚为壮观,呈长条环状的梯田绕山而行,从山脚至山顶,阡陌连绵,犹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有着“世外梯田”的美誉。 登顶俯瞰,漫山遍野的梯田层层叠叠,绵延而下,气势磅礴,壮观秀美。
13 临海市白水洋镇西洋庄村
临海市白水洋镇西洋庄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山水环绕,一条大岙溪自北向南绕村而过,而在村子的西边,有一座低矮的小山,名叫“凤凰山”,据说站在高处往下看,西洋庄村所在的地形,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原名“西垟庄”又因“垟”与“洋”同音,慢慢衍变成“西洋庄”。
村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距今已有近900年,是一座真正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村。所居村民大多为朱姓。据村中所存朱氏族谱记载始祖朱胜非,字仲集曾在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为官官至刑部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因喜爱这里山水风光,辞官后定居于此。
如今村中保留着许多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且不少名人故居保存完好。其中保存相对完好的,有朱阜昌故居、朱运助故居和朱时昌故居。走在村落古宅巷弄之间,一种美好时光古韵扑面而来,宁静、朴素,满是松弛美好的感觉。
村中最值得一去的就是朱氏祠堂。祠堂位于西洋庄村的东南角占地约700平方米,四合院式结构中开三间大门,两边各有侧门。整座四合院左右各有五间厢房,两层双檐隐约中透出一股古朴的味道。
14 临海市白水洋镇前塘村
临海市白水洋镇前塘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该村始建于明代,距今近600年历史,村民多为朱姓。这里有许多民国时间和文革期间的古建筑及朱氏祠室,都保存比较完好。
穿过村落外围新建民居,可抵达古宅群,就藏在村落中间深处,大部分都已满见沧桑。这里的古宅一座连着一座,一家挨着一家,从这一家进去,不用出天下,就可以从另一家出来。穿行在曲里拐弯的古宅群里,别有一番静谧天地。
15 临海市河头镇殿前村
临海市河头镇殿前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始建于宋朝,以朱姓村民为主。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古树群,还有朱氏宗祠、罗氏古宅、朱以德故居、罗彬斋墓等古建筑。
踏入殿前村,迎面入口处为距今约200多年的古树群,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古树根深叶茂、苍翠挺拔,多数以樟树和枫树为主。
村落的朱氏宗祠最值一看。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整体结构为四合院式,内设东西两厢房。其外墙为两层砖砌结构,瓦片房檐,东北角加高了三层瞭望塔。
一角就是村内最高的建筑,建于1954年的五层钟楼,外观呈方糕形。给整个古村落带来别具特色的古韵人文风光。走在这里,时光幽静缓慢,可以在古井、宗祠、钟楼、故居中,静静感受历史沧桑。
16 临海市河头镇下湾村
临海市河头镇下湾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整个村庄处在山坳湾里,坐北朝南,四周俊美的山峰环绕,竹林四季常青。最早形成于南宋理宗嘉熙年间,古称“鲍家湾”,村中多为叶氏族人。明代叶氏族人从上湾迁移过来,叶氏人丁兴旺后,村名改为“下湾”。
三透屋是下湾村最有名的建筑,位于下湾村南村口,是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透屋是叶氏老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叶氏宗谱中记载,这座老宅是由叶氏八世祖叶和庄、七世祖叶舟相继而建。
虽说三透,但事实上却是三座独立的宅院。三间宅院风格独特,各有风情,是下湾古村的建筑文化标志。第一透屋台门东向侧开,硬山两坡顶,穿斗式;第二透屋台门开在穿堂明间,穿堂平面五开间;第三透屋为三合院建筑,平面七开间,正房硬山两坡顶,抬梁式。
三透屋、叶氏宗祠、吉祥楼等传统建筑组成整个村落的核心,村民以此向四周呈发散状聚居。穿走巷弄,清代民居,墙角、门台无处不雕,文化味浓。风貌尺度和走向与传统一致的街巷有6条,18口古井散落在各街巷居民大院道地中,整个村落古风尤其浓郁。
此外, 村口的路廊,别具特色,名叫香叶廊,一个满载村落文化气息的路廊。路廊一旁樟树在伴,树叶飘香,廊内楹联,满是人文气息。
17 临海市括苍镇黄石坦村
临海市括苍镇黄石坦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是括苍山境内深藏着一个隐秘而幽静的村落。相传,这里最早的大溪石皆成黄色,且有黄石公在此地得道飞升,“黄石坦”之名也由此而来。
村中石屋,是宣扬黄石坦村最独特的名片!从高处俯瞰,石屋以各种方式见缝插针地镶嵌在复杂的山地之间,尽显怡然闲居的乡野风光。
黄石坦石屋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其外墙多采用当地石材堆砌而成,坚固而稳重;内部则以木结构为主,温馨而舒适。
这个美好的大山中石头古村落,清溪石屋人家,值得闲暇时光来逛逛。
18 临海市桃渚镇城里村
桃渚古镇,名列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古镇。古镇核心区城里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一座建于明正统八年的军事古城,是古代从海上进入台州府城的要冲,是浙东南沿海41所抗倭城之一,记录着数百年来的烽火岁月
桃渚古城依山而建,居高临下,城周长400米,高4.5米,共有三座城门,每一座城门都建有瓮城,城内有一条长370米、宽5.8米的主街道贯穿东西,是全国至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抗倭古城之一。
如今的这里三座城门城墙上,仍保留着古老的炮台和明朝的原砖原石。走在这里,可以感受过往的雄风犹在。
城中的桃渚古街贯穿东西,瓮城似缓游龙形,南北小巷错齿交叉,互不望底,门店民居大多为清代建筑,墨瓦灰墙。古街古建古色古香、明代建筑大抵简朴大方。
村庄周边还有石柱峰、华盖峰、狮山、芙蓉山与十三渚田园风光形成天然图画,尤其值得一游。
古村记编辑
更多古村古镇搜“古村记”小程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