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深处的会泽县,8.2万山区百姓搬迁进入县城。一个重点贫困县竟然有一个世界第一,一个亚洲第一,更是以“教育脱贫”五年内有98位学子从这个贫困县考入清华北大!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县城?

“会泽”—会聚百川,泽润天下。
云南省会泽县又被称为“铜都钱城”“会馆之城”“钱王之乡”,“会泽”二字是由雍正皇帝亲自命名的。

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的小县城,藏着两个令人震撼的纪录:“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让8.2万山区群众一步跨入新城;云南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大海草山国际滑雪场”,成为北回归线上罕见的冰雪运动天堂。
这里曾戴着“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帽子长达数十年。山高坡陡、谷深泥多,38万人生活在六类生态恶劣区域,茅草房、人背马驮是日常图景。

2018年,会泽县作出一个震撼中国的决策:“引导10万山区贫困群众搬迁进城”。这个数字相当于一座小城市的人口总量,在乌蒙山扶贫史上堪称惊天壮举。
搬迁背后是残酷现实:全县106万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度超过20万”,贫困发生率高达22.76%。许多村落位于“山体挂斜坡”上,“种地如攀岩,喝水靠天赐”。
搬迁新城距县城中心仅2公里,渝昆高速、302省道穿境而过,以礼河碧波环绕。“125个安置点、271栋安置房在三年内拔地而起”,形成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县城安置区。

亚洲第一
当最后一批搬迁户安家落户,乌蒙山巅正孕育另一个奇迹——“大海草山国际滑雪场”。3541米的海拔高度,使其成为“云南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滑雪胜地”。

雪场坐落于国家AAAA级景区大海草山,占地2万余平方米。3条初级雪道、1条中级雪道和1条高级雪道如银龙盘踞山间,戏雪区配备30余种娱乐设施。“雪季超100天”,冬季日均气温5℃至15℃。这个纬度最低的大型室外滑雪场,改写了“云南不见雪”的认知。2025年春节,接待游客1.89万人次,创收330余万元,运营至今累计接待滑雪游客突破40万人次。
“冬滑雪、夏避暑、秋品食、春赏花”——四季旅游新业态正在形成。缆车观光、房车露营、特色民宿环抱雪场,体育旅游品牌闪耀乌蒙之巅。

亚洲第一大土坝:云南会泽毛家村水库大坝
一坝锁江,十年鏖战,十万血肉筑平湖;三旗映水,千顷碧波,半世纪风雨化明珠。
毛家村水库大坝位于云南省会泽县以礼河中游,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土坝。坝型为黏土心墙式多种土宽坝,高80.5米、顶长463.5米、宽8米,总库容达5.53亿立方米,水面延伸近20公里,形如“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画卷。
1958年“大跃进”时期动工,十万建设者以人工填土夯实,依靠扁担、箩筐等简陋工具日夜奋战,历时12年于1970年竣工。坝顶矗立“三面红旗”标识(象征人民公社、大跃进、总路线),并刻毛泽东诗句“高峡出平湖”,铭刻特殊历史背景与建设者精神。
1972年朝鲜大坝考察团专程到访,盛赞其技术成就。作为以礼河梯级电站的“龙头水库”,年均发电12亿度,灌溉农田13万亩,解决了上世纪滇东北及昆明用电需求,被誉为国家“一五”计划“五朵金花”工程之一。同时是“国家赛艇高原训练基地”,北京奥运会选手曾在此备战。
小县城的大梦想
这座小城已走出4位世界冠军、46位全国和亚洲冠军,斩获5个世界冠军头衔和129项全国及以上赛事金牌。2025年初捷报频传:徐许轩、李猛在“伯希和杯”滑雪登山赛摘得2金1银1铜;张毕崇越野跑锦标赛夺1金1银;胡选非问鼎亚洲20公里竞走。

高原天赋成就冠军基因。会泽平均海拔2200米,全年空气优良率达98%。独特环境造就当地人“卓越心肺功能”,特别适合耐力型运动。
其实这也跟穷字脱不了关系,在会泽县的很多山区学生上下学都要揍八九公里才能到学校,远的十几公里得也有,这也很大程度上让很多人孩子耐力很强!中长跑教练杜龙全常年奔波山区:“我们专找每天走几公里山路上学的孩子,他们天生就是耐力运动员的苗子。”竞走队教练何亚辉更培养出奥运银牌得主蔡泽林。
千年铜都
江西会馆古戏台前,缅甸侨领林英才抚摸斑驳木雕感叹:“三百年风雨,中华文脉不断。”海外侨界代表团近日探访会泽,被斑铜技艺与铜商文化震撼。

“斑铜制作技艺闪耀中华文化光芒”,成为会泽的文化名片。会泽铜业历史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明清时期迎来鼎盛,清乾隆年间年产铜量达万吨,占全国铜产量的64%以上。
世界第一大铜币原型

“钱王之乡”美誉源自一段金融传奇。清雍正、乾隆时期,会泽曾开炉铸币,诞生了直径57.8厘米、重41.5公斤的“嘉靖通宝”巨型铜钱,会泽公园的地标就是以此铜币为原型放大数倍后建成的,巨型铜钱桥的钱眼正对着会泽县政府,每逢过节到会泽公园“钻钱眼”寓意财源广进也成了当地人一种独树一帜的庆祝方式。

教育脱贫,会泽教学模式在全省推广。
会泽县内拥有茚旺高中、东路高级中学、会泽一中、大成高中、实验高级中学、文渊高中、致远中学共七所高中,全县曾面临40万平方米危旧校舍困境。近十年投入17亿元,拆除重建90万平方米校舍,“山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城市最美的房子在校园”成为现实。

2013至2018年,20826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98人踏进北大清华。2018年单年13人入清北,其中8人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指点会泽职业学校学生锻打铜器:“铜器要千锤百炼,人生要百折不挠。”窗外,新城区车水马龙,雪山映照下的滑雪场游人如织。

会泽一中教师孙朝鹏见证变迁:“报考师范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带的高三班70人中,40人志愿投身教育。”这些学子将成为乌蒙山下一代的眼睛,带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会泽县“云南王唐继尧”故居,红色文化深,“护国有奇功,治滇无善政”(墓志铭评语)。
唐继尧(1883年8月14日—1927年5月23日),字蓂赓,云南会泽人,清末民初滇系军阀首领,近代云南政治军事核心人物。

唐继尧出身书香家庭,15岁中秀才,后留学日本振武学校及陆军士官学校,期间加入同盟会。1909年归国任云南讲武堂教官。1911年参与蔡锷领导的“重九起义”,推翻清朝在滇统治,任军政府军政次长。

1913年接替蔡锷任云南都督,执掌滇政14年,人称“云南王”。1915年袁世凯称帝,唐继尧联合蔡锷、李烈钧发动护国战争,宣布云南独立并任护国军总司令,打响讨袁第一枪,被誉为“护国三杰”之首。护国成功后,他任云南督军兼省长,兴办教育(创建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发展实业。
从人背马驮到立体枢纽
春雨绵绵,渝昆高铁会泽段隧道群机器轰鸣。建设中的迤车站工地外,七旬老人朱培义感慨:“我年轻时背铜矿走悬崖,哪敢想高铁能通到家门口?”

(效果图非实景图)
会泽交通曾深陷“四塞之固”困局,“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2015年昭会、待功高速通车;2017年沾会高速贯通,“结束曲靖至会泽不通高速历史”,全县公路总里程达7041公里,378个建制村实现道路全硬化。
“渝昆高铁会泽段142公里穿境而过”,设迤车、会泽、田坝三站;通用机场完成前期工作;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会泽水路”将通江达海。
2024年全县货物贸易出口额突破5600万元,增长10.38%。鲟鱼鱼子酱远销欧美,盐水石榴沿中老铁路直抵东南亚。
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教育脱贫”,从人背马驮到高铁穿境,会泽的蜕变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内涵。当最后一批搬迁户在社区活动中展露笑颜,当小将徐许轩高举全国滑雪冠军奖杯,“乌蒙山深处的千年铜都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