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空调房里的凉爽总缺了几分鲜活,于是乡村露营热持续升温。汶河湿地的露营地枕着流水,泰山脚下的营地浸着山风,乡野间的草坪裹着草木气,成为城里人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选择。
乡村露营走红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露营地,车没地方停、厕所条件差,再好的风景也让人没了兴致;有些地方盲目复制模仿,千篇一律,游客没了兴趣。如何让这份热度跳出“来得快、去得急”的周期律?
露营经济的生命力,从来系于地域特质的深度挖掘。露营地若只停留在“有山有水有草坪”的初级阶段,难免会陷入同质化困局。对于泰安而言,泰山的封禅文化、汶河的湿地生态、乡村的农耕传统,都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基因,都值得深挖创造。比如,把泰山皮影戏搬进营地篝火旁,让游客在帐篷外听一场非遗老腔;带着露营者走进湿地深处,用望远镜观察候鸟迁徙轨迹,制作芦苇手作。此外,可吸引多元资本参与,邀请专业策划团队打造音乐节、户外电影节等特色活动,让露营地成为乡村版“欢乐海岸”,不断提升吸引力与影响力。
持续的新鲜感,是留住游客脚步的关键。露营者的期待早已超越 “住一晚”的简单需求,而是渴望每次到访都能解锁新体验。露营地不妨循着四季的节奏做文章:春时在泰山脚下放风筝、挖野菜,夏夜里在汶河畔观星、听蛙鸣,秋日去田间收谷子、酿桂花酒,冬日内围炉煮茶、写福字。在此基础上,引入亲子研学、户外拓展等多元业态,让天文爱好者带着望远镜来营地开讲座,让自然导师领着孩子辨识山间草木,让露营地从“打卡地”变成“常来地”,才能让游客心甘情愿地为“重复消费”买单。
硬件与服务的成色,决定着露营经济的底线。游客对露营的宽容,不代表可以容忍“脏乱差”的环境与“甩手掌柜”式的服务。近年来,泰安不少露营地已在停车场规划、生态厕所建设、水电供应等方面打下基础,但要走得更远,还需在细节上持续发力。比如,要增加新能源充电桩供给,保障淋浴间热水稳定供应,让预订系统更智能便捷,使餐饮既保留农家味又保障标准化。这些看似琐碎的改进,实则是露营经济从“粗放生长”到“精细运营”的必由之路。
当下,露营经济,正站在从“一时热”到“长久火”的关键节点,唯有把地域特色做深、把业态创新做活、把服务品质做优,才能让山间的清风、河畔的凉意,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势能,让露营经济成为扎根地方的长青产业,既撑起游客的“诗与远方”,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评论员:陌语
审核:亓浩波
编辑:王玲玲
校对:李腾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