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这座位于陕西版图中心的县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也赋予了它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白水县历史悠久,建制距今已有2300余年 。这里古称彭衙,夏商时为彭衙邑,西周末为彭戏,春秋时设彭衙邑与汪邑。周襄王二十六年(前626年),秦穆公派孟明视伐晋,战于彭衙。
孟明视是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秦穆公的主要将领,秦国国相百里奚的儿子。
孟明视武艺高强,在军事生涯中多次与晋国作战。公元前628年冬,他奉命率军攻打郑国,途中被郑国商人弦高智退,在回师途中于崤山遭晋军埋伏,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与西乞术、白乙丙两名副将被俘,后因晋襄公的母亲文嬴说情而获释。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请求秦穆公发兵报崤山之仇,结果在彭衙之战中又被晋军击败。但秦穆公并未责怪他,而是继续让他统帅军队。孟明视深受感动,开始注意国家政治,关心百姓生活,重视士兵作用,他拿出家产和俸禄送给阵亡将士家属,与士兵同甘共苦,埋头训练兵马。
公元前624年夏天,孟明视再次率领秦军攻打晋国,他挑选精兵,准备五百辆兵车,并请秦穆公一同出征,还立下军令状,不打胜仗决不生还。渡河后,他下令烧掉船只,背水一战,最终大败晋军,夺回了之前被晋军夺去的两座城,还打下晋国几座大城,史称王官之战。此后,秦国威震西戎,二十来个小国和部族纷纷归附,秦国扩地千里,成为西戎的霸主。虽秦师败北,但这场战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襄王二十六年(前626年),秦穆公派孟明视伐晋,战于彭衙。同年冬季,晋主将先且居等人合兵伐秦,取彭衙邑及汪邑。这场战役背后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与军事较量。彼时,秦晋两国曾有“秦晋之好”的联姻佳话,然而随着晋文公离世,两国关系急转直下,秦国企图东进中原,晋国则要维护霸主地位,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
战役之初,孟明视率秦军长途奔袭,试图凭借突然性取得胜利。但晋军早有防备,在彭衙设下埋伏。战斗打响后,晋军利用地形优势,对秦军发起猛烈攻击。秦军虽勇猛作战,却因长途跋涉、孤军深入,难以抵挡晋军的攻势,最终全线溃败。这场战役中,晋军以逸待劳,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而秦军则因轻敌冒进,付出了惨痛代价。
彭衙之战的失利,让秦穆公深刻反思战略失误,也促使他更加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与军队建设。孟明视虽遭惨败,却未被问责,反而得到秦穆公的继续重用。这不仅体现了秦穆公的用人智慧,更让孟明视深受感动,此后他潜心练兵,厉兵秣马。三年后,秦军在崤之战中大败晋军,一雪彭衙之耻,扭转了秦晋之间的军事态势。
彭衙之战作为秦晋争霸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不仅深刻影响了两国的战略走向,更在春秋时期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后世研究古代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置县,为衙县,开启了白水县漫长的建县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白水县见证了诸多重大事件。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多次攻克白水,崇祯十二年(1639年),李自成斩知县王无逸;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再次攻克白水,斩知县朱回滼等。这些事件不仅是白水县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农民起义运动的生动写照。1947年9月,白水起义爆发,中共白水县工委根据中共关中地委决定和野战部队首长指示,成功组织和发动了国民党白水保警队、预备队武装起义,迎来了白水人民第一次解放的曙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水县的历史遗迹遗存众多,其中仓颉庙最为著名。这座庙宇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文字始祖的敬仰,宛如一部镌刻在砖石草木间的文明史诗。仓颉庙坐北朝南,占地十七亩,其建筑风格古朴雄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修缮扩建,完整保留着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布局严谨对称,殿堂鳞次栉比,是国内现存唯一集庙、墓、碑、书、柏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步入仓颉庙,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庙内48棵千年古柏,它们与黄帝陵、曲阜孔庙古柏群并称为中国三大古柏群,每一株都似饱经沧桑的智者,静默诉说着千年往事。古柏形态各异,虬枝如龙蟠,树干若铁铸,有的枝干交错如拱门,有的树根裸露似游蛇。其中“柏抱槐”堪称奇观,一株粗壮的古柏树干间竟生长出一棵槐树,两树相依共生,槐枝从柏顶伸展而出,枝叶交叠,春夏时节,柏青槐绿相互映衬,仿佛天然的盆景,已入选中华百棵名树。这些古柏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千百年来,它们历经风雨侵蚀、战火洗礼,却依然挺拔苍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庙内碑石林立,从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到明清时期的各类碑刻,现存碑石共18通。其中《仓颉庙碑》是汉字演变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碑文采用隶书,字体古朴遒劲,笔画圆润流畅,既有汉隶的雄浑大气,又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韵味;北宋《大宋仓公碑》详细记载了当时重修仓颉庙的过程,其书法刚劲秀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元代的《仓圣鸟迹书碑》上,刻有类似鸟兽足迹的文字,相传是仓颉所创文字的雏形,引发无数文人学者驻足研究。这些碑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书法演变的珍贵资料。
仓颉墓位于庙内后部,墓冢高约3米,周长45米,呈覆斗形,四周以青砖围砌。墓前立有石碑,上刻“仓颉”二字,古朴苍劲。相传仓颉在这里创造了文字,结束了远古先民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启了华夏文化的先河。自汉代起,人们就在此建庙祭祀,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每年谷雨时节,白水县都会在仓颉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当地民众身着传统服饰,敲锣打鼓,抬着祭品,以古老而庄重的仪式缅怀这位文化始祖。祭祀活动中,既有舞龙舞狮、秧歌表演等民俗节目,也有书法展览、诗歌朗诵等文化活动,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仓颉的敬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仓颉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感受中华文明魅力的圣地。
白水县的历史人物故事同样丰富多彩。“酒祖”杜康生于白水,他在这里酿造出了中国最早的白酒,开创了中华酿酒的先河。魏武帝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为千古绝唱,苏东坡《和陶止酒》中也有“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的描述,杜康文化影响深远。如今,白水杜康酒已成为中国白酒的知名品牌,远销国内外。
在近代风云激荡的历史浪潮中,白水大地孕育出众多心怀家国、矢志报国的仁人志士,护国讨袁将领高峻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以热血与勇气书写爱国篇章,在白水乃至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峻出生于白水县一个普通家庭,自幼目睹国家内忧外患、百姓困苦不堪,这使他早早萌生了救国救民的志向。青年时期,他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积极投身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高峻毅然加入起义队伍,在陕西地区的革命活动中冲锋陷阵,为推翻清王朝在陕西的统治贡献力量。
1915 年,袁世凯公然称帝,妄图复辟封建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高峻义愤填膺,决心投身护国讨袁斗争。他利用自己在白水及周边地区的威望,积极联络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秘密组织力量。在筹备过程中,高峻深入民间,动员民众参与,向他们宣传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危害以及护国运动的意义,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
1916 年,高峻在白水树起护国讨袁大旗,宣
布独立,并组建了护国军。他率领护国军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在战斗中,高峻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面对装备精良的北洋军,高峻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巧妙利用地形,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在一次战役中,他指挥护国军在白水周边的山区设下埋伏,待北洋军进入伏击圈后,突然发起攻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场战斗极大地鼓舞了护国军的士气,也让高峻的威名在陕西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高峻领导的护国讨袁斗争,有力地牵制了北洋军在陕西的势力,为全国的护国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在斗争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挫折,甚至曾遭遇北洋军的疯狂反扑,护国军陷入困境,但高峻始终坚定信念,毫不退缩。他四处奔走,寻求支持,不断扩充护国军的力量,继续与北洋军进行顽强抗争。
高峻的爱国精神和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白水儿女投身革命。他不仅是白水人民的骄傲,更是近代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他的故事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白水县的自然环境也十分独特。它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冬季寒冷漫长,干燥多风;春季升温快,干燥,多冷空气活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多阵雨性降水;秋季降温快,阴雨潮湿。这种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造就了白水县丰富的自然资源。
境内分布着32条河流和7座水库,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较为丰富,这些水系宛如大地脉络,滋养着这片沃土,也塑造出独特的生态景观与人文风情。
洛河作为黄河一级支流,自西北向东南穿境而过,在白水境内奔涌数十公里,其河面宽阔,水流时而平缓如镜,倒映着两岸青山;时而奔腾咆哮,激荡出雪白浪花。沿河而建的洛河生态廊道,垂柳依依,芦苇摇曳,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每到春秋时节,成群的白鹭、天鹅在此栖息,与波光粼粼的河面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
白水河作为境内最负盛名的河流,全长60.4千米,宛如一条银色丝带贯穿县域中部,它发源于黄龙山脉,流经林皋、杜康等乡镇,不仅为沿途农田提供了充足灌溉水源,更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河畔的杜康沟相传是“酒祖”杜康酿酒之处,至今仍留存着古泉遗址,泉水清冽甘甜,富含多种矿物质,为酿造美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林皋湖作为白水最大的水库,水域面积广阔,周边群山环抱,湖面碧波荡漾,山影倒映其中,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观。这里不仅是重要的水源地,更发展成为生态旅游胜地,游客可乘船游览,欣赏湖光山色;也能在湖畔露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其余众多河流与水库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白水完善的水系网络。雷牙河蜿蜒于川道之间,滋养出大片肥沃的农田,孕育出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方山森林公园内的小型水库,宛如镶嵌在林海中的明珠,调节着区域气候,为珍稀动植物提供栖息之所。这些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支撑着当地农业、工业的蓬勃发展,更成为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宝贵财富,让白水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着灵动的生命力与独特的魅力。
河流与水库相交相聚,宛如灵动的音符,共同奏响一曲关于自然与人文的美妙乐章。这些水系一路奔腾,时急时缓,最终汇入浩浩荡荡的黄河,而沿途的风光更是如诗如画,恰似一条绿色的丝带,轻柔地串联起白水县的山水人文。
白水县还是中国苹果之乡,气候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上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全县种植面积已达55万亩。这里的苹果以“生态有机绿色”著称,成为了消费者追求健康的首选。经过多年的发展,白水县形成了集苗木品种研发培育、产销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模式,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国首个苹果期货交割库在白水成立,实现了“买全国、卖全球”的目标,白水苹果名扬中外。
白水县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自然风光的胜地,更是现代产业发展的热土。在未来的发展中,白水县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这颗渭北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中个别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