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温江地区西南部,东连温江、双流,西接大邑,南邻新津,北依政川都江堰市。崇州,古称蜀州,可考文明史达4300余年,地处成都平原西部,天府之国的腹心,素有“蜀中之蜀”、“蜀门重镇”美誉。崇州包含10个精品林盘与天府国际慢城、竹艺村、街子古镇、元通古镇4个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有珙桐、紫檀、水杉、红豆树和罗汉松。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岩驴、扭角羚、大熊猫、小熊猫和大鲵。名贵珍禽有相思鸟、百灵鸟、野雉、鹦鹉、贝母鸡等。崇州市于1993年成立鞍子河大熊猫自然生态保护区。#四川#
历史沿革
崇州市(崇庆县)在夏朝属于梁州域。
在商朝、周朝和秦灭蜀以前(公元前316年)为蜀国地。
秦灭蜀后,崇庆地当时归蜀郡管辖。
汉初置江源县,以其为岷江之源而得名。县治在今江源公社境,隶属于益州的蜀郡。其时疆域颇广,兼今灌县、温江二县之半及大邑全境。
王莽更县名为邛原,取“与临邛近也”之意名县,光武中兴,复名江源。
成汉玉衡二年,即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分蜀郡置汉原郡,领汉原县(郡、县治于今怀远镇)、临邛县(治所俗名公孙述城,或云;云南城,在今三江公社临邛故城)。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灭蜀,更名晋原郡,以有晋原山(即今鹤鸣山)得名,改汉原县为江原县,与临邛并属晋原郡。
南北朝刘宋仍名晋原郡,下辖汇原、临邛、晋乐、枞阳、汉嘉五县。在今县境的有江原,晋乐(今公议公社)。肖齐,更郡名为晋康。郡治南移今隆兴公社,领县同。肖梁,更郡名为江原,辖江原、临邛、晋乐三县。
西魏仍置江原郡,废江原、晋乐二县,移临邛还治临邛故县,改置多融县于今怀远(因古多融山得名),属江原郡,僰道县(今江源公社)属键为郡。恭帝二年(公元555年)析岷江以东地置温江县。
北齐割江原县地置齐基县(后更名清城县)。
北周废江原郡,复改多融为晋原(治所在今县城西南郭龙门街古城),直隶益州总管府。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为州,晋原、僰道隶益州总管府。大业初废僰道,惟晋原隶蜀郡。
唐武德初,于僰道县旧址设唐隆县,与晋原同隶于益州都督府。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析晋原县干溪河以西地置大邑县。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析益州在晋原县治东置蜀州(本蜀郡地得名),治暑在今崇阳镇,为崇庆县城建治之始。辖晋原、唐隆二县。武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改唐隆为武隆。蜀州领晋原、武隆、清城、新津四县。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改武隆为唐安。
天宝元年(公元740年)改蜀州为唐安郡。因唐安公主封此得名。属剑南道,辖晋原、唐安、青城、新津四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唐安县为唐兴县。乾元初,复名蜀州,辖县同。
五代孟蜀广政十六年(公元953年)析青城县地,在横渠镇(今街子场)设永康县,与晋原、唐兴、青城、新津同隶蜀州。宋初仍名蜀州,属益州路,辖晋原、江原(唐兴改名)、永康、新津四县。
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升蜀州为崇庆军节度,这是崇庆得名之始,辖晋原、江原、永康三县。(南宋高宗赵构,在徽宗大观元年八月(公元1107年)封蜀国公,食邑于蜀州。史称“高宗潜藩”。后晋升为康王。后更接皇帝位。按宋制,帝接位后,对前封地应予晋升。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升蜀州为“崇庆军节度”。言赵构自封蜀国公后,地位日益“崇高”值得“庆幸”之意,故名崇庆。)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升崇庆府,辖晋原、新津、江源(源、原古通用)、永康四县,隶于益州路。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立总管府,二年(公元1283年)降崇庆府为州,江原县并入,属成都路,辖晋原、新津二县。元术,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明玉珍称帝,复置江源、永康二县,与晋原、新津共隶于崇庆州。
明继元制,先后省江源、永康、晋原入州,属成都府,只辖新津县。
清沿明制,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新津改属成都府,崇庆州从此不再管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改县,属川西道。民国三年属西川道。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公元1950年元月)初期,崇庆县属川西行政公署的温江专员公署。1953年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1979年1月属四川省温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崇庆县划归成都市。1994年,撤县设崇州市。
行政区划
1950年,全县划为8区1镇36乡:第一区(城厢)辖城厢镇(1951年10月更名城关镇)、城西乡、安乐乡、金鸡乡。第二区(元通)辖元通乡、公议乡、双河乡、何家乡。第三区(怀远)辖怀远乡、街子乡、毛郎乡、西山乡、芶家乡、万家乡。第四区(王场)辖王家乡,济协乡,道明乡,东关乡、合兴乡。第五区(隆兴)辖隆兴乡、安顺乡、中和乡、牛皮乡、崇德乡。第六区(三江)辖三江乡、复兴乡、江源乡、大划乡、石鱼乡。第七区(羊马)辖羊马乡、太平乡、崇江乡、安阜乡。第八区(廖场)辖廖家乡、白马乡、梓潼乡、观音乡。
1953年,改城关镇为城关区(第一区),将原辖金鸡乡、安乐乡划归第六区和第七区。增建元通、怀远、三江、羊马4镇,分别属第二、三、六、七区。新增和平乡(由毛郎乡划出)属第三区,白头乡(由王场乡和东关乡划出)属第四区,胜利乡(由观音乡划出)属第八区。年底撤销城西乡,分别划入安乐、金鸡、合兴3乡。全县为8区4镇38乡。
1955年,将8个区调整为6个区,撤去原第五、八两区。6个区仍领原38乡。原第五区所辖牛皮乡划归三江区,余划归王场区。原第八区所辖观音乡、白马乡划归元通区,余划归羊马区。
同年底,撤销区级建置,将观音乡并入胜利乡,毛郎乡并入和平乡,王家乡并入白头乡,崇德乡并入安顺乡,石鱼乡划入江源、复兴两乡,崇江乡划入廖家、羊马两乡,改安顺乡为燎原乡;全县划为5镇32乡:城关镇、元通镇、怀远镇、三江镇、羊马镇、元通乡、公议乡、双河乡、白马乡、街子乡、怀远乡、和平乡、何家乡、西山乡、万家乡、苟家乡、白头乡、东关乡、道明乡、济协乡、合兴乡、隆兴乡、中和乡、牛皮乡、燎原乡、复兴乡、廖家乡、太平乡、梓潼乡、胜利乡、三江乡、大划乡、金鸡乡、安阜乡、江源乡、安乐乡、羊马乡。
1957年,撤销羊马镇并入羊马乡,合兴乡改名西江乡,重建怀远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废除乡村组建置。人民公社之下为生产大队(管理区),大队之下为生产队。全县共划为25个人民公社。计:城关镇建城关公社,羊马、太平、安乐3乡合建五江公社,元通镇和元通、何家两乡合建元通公社,怀远镇和怀远、西山两乡合建怀远公社,万家、苟家两乡合建万家公社,白头、东关两乡合建白头公社,道明、济协两乡合建道明公社,三江镇和三江、复兴两乡合建三江公社,公议、街子、和平、双河、廖家、梓潼、胜利、白马、江源、大划、安阜、金鸡、隆兴、中和、牛皮、燎原、西江等17个乡都以乡建社。
1959年,街子、和平、双河三社合并为上元公社。年底撤怀远区。
1961年2月,五江公社分为羊马、太平、安乐3个公社,上元公社分为街子、和平、双河3个公社。白马公社改名锦江公社。牛皮公社改名集贤公社。
1962年至1963年,全县又划为4个镇和34个公社,公社下辖356个生产大队,3326个生产队。4个镇是:城关、怀远、元通、三江。34个公社是:三江、江源、安阜、大划、城关、金鸡、安乐、西江、元通、羊马、太平、梓潼、廖家、锦江、胜利、公议、双河、怀远、西山、和平、街子、何家、万家、芶家、王场、白头、东关、道明、济协、隆兴、安顺、崇德、中和、集贤。其间曾划城关镇一部分建南河公社,后并入城关公社。
1966年,从三江公社中划出原复兴乡部分建复兴公社。
1980年10月,双河公社更名为上元公社,太平公社更名为崇平公社,安顺公社更名为燎原公社,复兴公社更名为听江公社,城关镇更名为崇阳镇。
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不再称人民公社,恢复乡村组体制。全县为4镇35乡。乡名沿用原公社名。同年3月,划为成都市郊县,行政区划未变。
1984年2月,为避免市属各县地名重复,将胜利乡更名为观胜乡,中和乡更名为桤泉乡。
1985年2月,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怀远、元通、三江3个乡,分别并入怀远、元通、三江3个镇。全县为4镇32乡371个村民委员会,3540个村民小组,20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06个居民小组。
1986年10月,撤销城关乡建制,其辖区并入崇阳镇。
1992年1月,撤销羊马、和平、道明、王场、隆兴5乡,分别改制为羊马镇、三郎镇、道明镇、王场镇、隆兴镇。同年10月,撤销安乐、西江、何家、江源、白头、廖家、街子、万家、观胜、燎原、金鸡、崇平、山等13乡;新建江源、白头、廖家、街子、万心家、观胜6镇;扩大崇阳、怀远、元通、隆兴、羊马5个镇的行政区域;原西江、安乐、金鸡3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崇阳镇管辖;原西山乡及何家乡的关渠、黄鹤、达通、泰安、天泉、共和、洪堰等7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怀远镇管辖;原何家乡的天文、玉圭、二江3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通镇管辖;原燎原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隆兴镇管辖;原崇平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羊马镇管辖。
1997年8月,恢复何家乡、西山乡建制。
1998年10月,恢复崇平乡、燎原乡建制。
2001年1月,恢复金鸡乡、西江乡建制。
2002年,撤销听江乡、梓潼乡,设立听江镇、梓潼镇。调整后,崇州市辖崇阳、道明、隆兴、王场、白头、三江、江源、羊马、元通、观胜、廖家、怀远、三郎、街子、万家、听江、梓潼17个镇,桤泉、集贤、崇德、济协、大划、东关、安阜、锦江、上元、公议、西山、何家、苟家、崇平、燎原、金鸡、西江17个乡。撤销崇平乡,设立崇平镇。
2004年9月8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4]34号)批复同意撤销听江镇及西江、金鸡、西山、何家、安阜、上元、崇德、东关8个乡。将原听江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三江镇;三江镇政府驻崇新场。将原西江乡、金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崇阳镇;崇阳镇政府驻唐安东路。将原西山乡、何家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怀远镇;怀远镇政府驻洄澜街。将原安阜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羊马镇;羊马镇政府驻观新界。将原上元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街子镇;街子镇政府驻江城街。将原崇德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燎原乡;燎原乡政府驻顺兴街。将原东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王场镇;王场镇政府驻义兴街。
2004年,崇州市辖崇阳、怀远、元通、三江、三郎、廖家、街子、万家、观胜、羊马、道明、王场、隆兴、江源、白头、大划、梓潼、崇平、桤泉19个镇,苟家、济协、集贤、锦江、公议、燎原6个乡,共有31个社区、371个行政村;总面积1090平方千米。
2006年7月1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万家镇更名为文井江镇,苟家乡更名为鸡冠山乡。
2009年5月25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文井江镇政府驻地从万家社区迁移至大同村。
2009年,崇州市辖19个镇、6个乡:崇阳镇、三江镇、江源镇、羊马镇、廖家镇、元通镇、观胜镇、怀远镇、三郎镇、街子镇、万家镇、王场镇、白头镇、道明镇、隆兴镇、大划镇、崇平镇、梓潼镇、桤泉镇、锦江乡、公议乡、鸡冠山乡、济协乡、燎原乡、集贤乡。
2013年,四川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崇阳镇,设立崇阳街道。调整后,全市辖1个街道、18个镇、6个乡。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羊马镇、三江镇、江源镇、大划镇、鸡冠山乡、公议乡、三郎镇、济协乡、锦江乡、王场镇、燎原乡、桤泉镇、集贤乡、崇平镇、梓潼镇,设立羊马街道、三江街道、江源街道、大划街道、崇庆街道。
2024年崇州市辖6个街道、9个镇:崇阳街道、羊马街道、三江街道、江源街道、大划街道、崇庆街道、廖家镇、元通镇、观胜镇、怀远镇、街子镇、文井江镇、白头镇、道明镇、隆兴镇。 崇州市人民政府驻崇阳街道昌明路1号。
目前全市幅员面积1089平方公里,全市辖6个街道、9个镇,94个行政村,78个社区,呈“四山一水五分田”格局。常住人口74.01万。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