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前,未踏入自由职业之前,我是一名到处打游击的肄业生,待过五六个公司,它们无一例外,全都破产。后面,我又在一年内换了四家公司,也全部倒闭了。最后没办法,想着不要再去祸害无辜企业了,便只能放弃了上班的念头,辞职做起了旅游自由职业。
辞职从事自由职业的5年时间来,我几乎去遍了新疆、西藏、川西、云南、内蒙古、东北等著名景观之地。西至天山山脉下的“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南至“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滨城市”旅居,东至“中朝边境”长白山山脉 ,北至“中俄边境”呼伦贝尔大草原。
中国那些风光荟萃之地,“地理教科书”横断山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羌塘自然保护区,“塞外江南”伊犁草原,“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等地,都去过数次了。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咸鱼”,无论再惊艳的风光,也感到审美疲劳,提不起兴致。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最初辞职从事旅游自由职业的工作经历说起。
2018年,我兢兢业业地踏入了一广告传媒公司,从事一名编辑。自己头铁的性格,才到公司两天,就把一女同事气哭。女同事向老板诉苦。只一下午,我便被老板“提拔”到了他的另外一个旅游公司搬砖。
“广告传媒的文风太固化了,或许你更适合往旅游自媒体方向发展,那种自由洒脱的风格,应该更适合你。”
果不其然,被老板从广告公司调到旅游公司后,公司第一次诞生了“10万+”,又突破了“100万+”,我的战绩赢得了领导们的一致认可。
有领导开起了我的玩笑,称呼我为“夏主编”。整个旅游公司,3名销售,2个老板,1个计调,还剩我一个编辑。我一人扛起了公司“媒体部门”的大旗,身兼采编、编辑、校对、美编、总编等数职,因此被称为“主编”也不过份。出于对部分客观事实的认可,我便无奈接受了“夏主编”称呼,开始以此戏谑名头自称。
第二年,因为业务发展方向的原因,我从该旅游公司离职,后面又陆陆续续新进入了几个旅游公司。不知是时运不济,还是苍天有意雕琢,不久之后从2019年持续到2022年的“旅游业3年大萧条事件”,我待过的那几家新的旅游公司,也相继破产了。
无奈之下,我开始全职旅游自媒体,通宵熬夜认真做攻略,名字就叫“夏主编旅游攻略”。以新疆为例,我制作出了“各大新疆旅游线路图”,并系统性地写完了诸如“全疆大环线、北疆大环线、南疆大环线、喀伊环线”之类包含详细日程、景点、住宿地等关键信息的路书。
这些自驾攻略,做的时候很辛苦,经常不知不觉就从夜幕降临熬到了晨光照射床头的节点。一整个夜晚,喝着咖啡,听着歌,时间消散得很快。台灯下拿着纸质地图在书桌上刻苦研究思考的画面,回忆起来倒是充实。
累是累了点,但真实、简单、实用,获得了不少旅游爱好者的认可。5年过去,我在网络上总计积累了约60万的粉丝量。
攻略做累了,闲暇时光里就约上朋友出门自驾游,5年来,去了很多地方。我比较喜欢雪山、草原、峡谷、森林、大海之类的景观,就喜欢往新疆、西藏、川西、云南等景美人少的矿野之地跑,还在四川成都、云南大理分别旅居了一年。
雪山类景观,“四川最高峰”贡嘎雪山的日照金山看了,“云南最高峰”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看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夕照金山也看了。还有“中国十大最美雪峰之首”的西藏南迦巴瓦峰,也去了很多次,只是很遗憾没有看到其“羞女峰十人九不遇”的金光乍泄景观。
除此之外,“中国四大草原”伊犁、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那曲草原,也都去过了。还有森林类景观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墨脱原始森林、夏塔冰川森林公园等,都有体验。
作为一名从小生长在山城的重庆人,小时候就有一个住在海边的绮念。后来,受益于自由职业的自由办公地属性,我索性和几位同样从事自由职业的朋友,一起搬到了海南的一座小岛居住。距离三亚高铁近30分钟,下楼走几步路就是大海、沙滩和椰林,尽管体验热带海滨风情的惬意。
就像很多旅游人对“旅游久了,渐渐发现旅游对自己失去吸引力”深有感触一样,我也在不断行走中,喜欢上了到处行走,但却感觉旅游对自己失去了吸引力。
和那些一年就出游一两次的朋友一起自驾云南怒江大峡谷,他们见到路边险峻多姿、层叠峭落的峡谷,惊讶得大叫连连,然而我却车都不想下,实实在在成为了那种对旅游来说极其不解风情的不合格队友——一条对什么都提不起劲的咸鱼。
无论见到什么风光,都觉得索然无味,车窗不想打开,车不想下,照片不想拍,动态更不会更新。看着一些刚出来的朋友对于大地褶皱裂痕、山川波澜群立的惊叹表现,总觉得自己想个波澜不惊、心如止水的老者一样,嘴里总是念叨着,“就这,有什么好拍的?”
对我来说,欣赏一系列游客对于各大自然名胜风光的差异反应,反而比观看风光本身有趣。就这一点来说,我的个人旅游爱好,倒其实更想去那些人多的地方,观察人,比看景有意思。
别人到了景区,是专挑没有人的画面拍;我到了景区,是专门找人多的地方拍,每一位陌生人脸上形态各异的微妙表情所组成的鲜活画面,令我感受到另一种远超地貌环境本身的生命气息,那不是大自然固然的钟灵毓秀,而是芸芸大众奔走不息的坚韧欢声与酸甜离合。
我想,这可能长期旅游的后遗症,把中国那些主要景点都走遍之后,会有种疏离之感,哪怕新到一个古镇,总会觉得这个地方你好像来过。
精心修建的仿古建筑,纵横交错的四方老街,青岩蓝墙的咖啡书屋,熏烟飘纵的烤肠肉串,看那柿子树,看那蓝天白云,看那银杏树下吉他弦声在游人脚跟飘落的音轨,仿佛同样的场景,你来过一次又一次,这一次只是换了个地理坐标,不管跑到什么样的街角巷尾,哪里都一样。
如此旅游久了,自然觉得各类旅游胜地,难有意思。就像一位常年从事新疆旅游的司机,外地游客在那拉提草原凶猛的烈日下奔跑呼喊、喜笑颜开,他自己则只顾坐在车内,关着车窗,吹着空调。对他来说,比起窗外旖旎多姿的雪山草原、杉林溪流,拿起手机刷两个小视频,更能打发时间。
有的人说,旅游不要经常在外,偶尔出去才是最好的。长期外在,审美疲劳了,对什么景观也提不起兴致,那样游起来也没有意思。间或出门旅游一趟,对外界事物保持着强烈的新鲜感,让旅游成为平凡生活的调味品,这才是更好的状态。
也有人说,旅游是有层级的,看景总会看腻,风景看多了就应该多看看人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各道境界逐次上升,但又宛如钟摆一样循环往复,这才是旅游的本质。
简而言之,或许我该去多尝试深度体验一些人文方面的旅途。可是,人文之旅需要深厚的人生阅历和文化沉淀,我虽然自称夏主编,但也清楚自己那几斤几两的文化素养,你要我去看布达拉宫、看故宫、看兵马俑,我看不懂呀!
我只会不断站在布达拉宫广场前,望着巍峨神圣的布达拉宫,好奇着里面的金银玉器、文物珍宝,到底能值多少,是不是真的像传言中的那样价值连城。
文化景观之类的东西,就好比微积分之于中学生一样,对我来说还是太超前了。我终究是一位俗人,只能用普通游客的眼光去理解旅游万千事象。
对我而言,旅游最大的敌人,不是消费,不是时间,也不是身体,而是令人绝望的审美疲劳。从事自由职业,我的时间相对自由,一次出游30天都无关紧要;避峰出游的情况下,酒店机票也便宜;加上自己虽不是长跑冠军,但身体健康,去到海拔5500米的地方也没有大碍。总的来说,旅游各方面都达标,唯有自己内心过不去的那道坎——审美疲劳,如何也无法战胜。
人要如何化解旅途中的审美疲劳,就连AI也没有答案。
当然,也会有人质疑,夏主编肯定是把旅游当成工作后,才会觉得旅游无聊的。
事实上,并非如此。为了验证该说法是否成立,曾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我没有写任何一个字,没有更新任何一篇文章,只管到处旅游几个月,像辞职半年一样,就把自己当成普通游客来游玩。然而,无论我怎么把工作踢到一边置之不理,怎么用心去融入正常游客群体,各道旅游风光给我的体验,无疑都是一样无法回避的四个字,食之无味。
为了对抗旅游渐久之后的审美疲劳,我绞尽脑汁,刻苦拼搏,灵光乍现时甚至还特别和一些不怎么出游的队友一起游玩,希望通过他们的热情,唤醒我这条对什么都提不起劲的“咸鱼”的旅游兴趣。
徒劳,皆是徒劳。
我仍然是对周遭所见之美景毫无兴致,反而只对旅途中的人感兴趣。不管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餐饮店的服务员,比起对于当地自然地貌的认知,我更喜欢和他们聊起真实的个人经历、生活态度、旅游体验等信息。比如,一个月挣多少钱,孩子教育如何安排等。
有时候,因为打听时问得太正式热烈,反而被队友责斥为不礼貌。
比如,今年5月自驾新疆伊犁唐布拉百里画廊途中,我们在路边的咖啡车喝咖啡。突然过来一位路人,是咖啡车大叔的朋友。他一坐下来,我就问他,是本地人吗,从小生活在新疆吗,在这里做什么工作……恨不得把的履历都拿来研究一遍。
问了3个问题,人家根本不想搭理我,坐了一会就走了。
后面听咖啡车大叔说,他是当地某某公园的一把手。朋友也说,刚才我问的那些,别人明显就不想搭理我。我那种聊天问法,就像审问一样,谁喜欢。
从礼貌角度而言,过度打听别人的个人经历,这实在有些突兀生硬。但我确实太想知道,新疆本地人关于旅游、工作、生活方面的地道经历了。
后面,坐在草原雪山下的咖啡车上,大叔给我们讲了诸多关于独库公路、咖啡车行业状态的鲜活状况,那可把我听得入神了。与此相比,再好的自然风光,算得上什么!
独库公路乔尔玛公路旁,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听咖啡车大叔谈天说地,这样的旅途才有意思。大叔说到,这可能是咖啡车行业的最后一年,因为行业太卷了,他们一开始随便在公路边摆摊,慢慢变成公路边摆摊也得缴费,一年5000、7000块,像独库公路的某些摊位,甚至已经卖出17个摊位80多万的天价。有些人,在独库公路上卖物品,3个月挣了上百万。
唯有在旅途中听人讲起这些“小道消息”的时刻,我才感觉自己不再是旅游途中一条对什么风光都提不起劲的咸鱼,而是俨然成为了一只黑暗洞穴中炯炯有神、求知若渴、蓄势待发的猛兽。我巴不得和他从宇宙诞生,聊到中华民族旅游业的5000年发展史。
就这点再具体而言,大家趋之若鹜的独库公路风光,给我的兴趣,还没有独库公路边负责环保的工作人员给我的兴趣大。他们在独库公路每天要捡多少瓶子,每天开着三轮车有什么困境,对于游客乱扔之物又有什么想法等等。我对这些关于独库公路生态民生方面的胃口,远胜于其本身的逶迤风光。
这便是,辞职旅游5年,我成了一条麻木的“咸鱼”,旅游对我不再有吸引力的整个过程。
说到底,可能是兴趣变了,或者一开始的兴趣,就从未在景观层面,而是更喜欢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不是说历史教材上一些频繁出现的年代信息,或者博物馆里那些不会说话的陈列摆件,而是自己亲身看过、亲身打听,亲身询问、互动、参与着的活着的文化历史遗迹。
更多旅游资讯、旅游真实想法体验、自驾游线路攻略,欢迎关注“夏主编旅游攻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