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茂吹得神乎其神,号称砸了11亿打造的大型室内乐园,下个月就要跟大家说拜拜了。
没错,就是那个曾经在广告里把自己夸上天,让你觉得不带娃去一趟,都对不起孩子整个童年的地方。
如今它就像个吃撑了的大怪兽,突然就趴窝不动了,留下成千上万张没用完的预付卡。
赣州经开区万达广场里的贝仙谷游乐园关店那会儿,现场乱得像被打劫过。
工作人员想从中调和,电话打得手都软了,可商家的电话永远是“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人接听”。
物业倒是说了句实在话:商家耍小聪明,只租了一楼的场地,还欠着租金没给,最后直接卷铺盖跑路了。
营业执照都进了“异常名单”,可消费者的钱也跟着进了无底洞。
这种糟心事,正在全国的万达茂上演。
当你看到“充300送200!”“办年卡打四折!”的广告时,心里是不是已经乐开了花,感觉自己“省下了一个亿”?
恭喜你,成功咬上了商家精心包装的毒苹果。
泰州茂业百货里有个儿童乐园突然关门,王女士那张300元的会员卡才用了三次。
她拿着那张号称“多店通用”的卡冲到万达店,店员眼皮都懒得抬一下:“系统里查不到,用不了”。
办卡时笑得像朵花的营业员,这时候早就没影了。
更过分的是南宁嗒啵兔乐园的操作。
2023年1月重新开张,招牌换成了“娱乐岛”,老板也换了个人。
伍女士花400多办的亲子年卡,明明6月才到期,新老板一摊手:“以前的卡?现在不算数!”
万达茂商场倒是挺“会来事”:“要不…送您两张电影票?”用400块换两张电影票?这如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火星子都快溅到消费者脸上了。
预付卡说白了就是一张“我信你”的卖身契。
当你把真金白银提前塞进商家口袋时,对方早就在合同背面用隐形墨水写上了“风险自负”四个大字。
曾几何时,万达老板王健林对着上海迪士尼放话:“现在早就不是为米老鼠、唐老鸭疯狂的时代了!”
豪言壮语还在耳边回响,可转头看看自家的乐园,武汉万达电影乐园开业19个月就凉透了,每天来的游客才200人,连预估的零头都达不到。
问题出在哪呢?南宁万达茂乐园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官方宣传说它“深度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有邕江险渡、凤鸟历险等“全国首创项目”。
可实际上呢?游客吐槽玩激流勇进时,救生衣“湿漉漉的,还带着汗臭味”,孩子被工作人员吼了一嗓子,都吓出心理阴影了。
所谓的文化特色,最后就成了廉价的道具服和贴纸壁画。
武汉那个短命的电影乐园更搞笑。
六个项目都打着好莱坞特效公司的旗号,门票敢卖到345元到430元。
结果游客排了两小时队,就体验了三分钟,出来后直呼上当:“去任何一个4D影院都比这强!”
当乐园变成PPT里的“文化IP”和财报上的“客单价”,而不是孩子眼睛里闪烁的光,倒闭也就是早晚的事。
毕竟谁愿意花四百块看个“5D版”的商场宣传片呢?
商家跑路时,最常见的戏码就是甩锅三连。
南宁嗒啵兔变成娱乐岛后,新老板肖姓负责人一脸无辜:“我们是去年12月才租的场地,和前老板?不熟!”
万达茂商场也跟着踢皮球:“年卡没实体卡呀…信息在前任那儿…我们联系不上呢~”
活脱脱现实版“罗生门”,只是丢了钱的消费者成了门外的孤魂野鬼。
更离谱的是补偿方案。
万达茂给被坑的家长发电影票,泰州乐园让顾客跨半个城去另一家店消费,维权的成本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了。
商家卷款跑路,商场撇清责任。
消费者不知道该如何维权。
万达乐园的困境,其实是地产思维对文娱产业的“鸠占鹊巢”。
用盖楼的速度盖乐园,用卖商铺的逻辑卖快乐,最后建起来的只是一堆穿着文化外衣的钢筋水泥怪胎。
万达也不是没挣扎过。
重庆万达城曾规划建电影乐园,眼看武汉项目凉了,赶紧改成室内滑雪场,毕竟对“火炉”重庆来说,人造雪确实算是稀缺资源。
可如果只靠猎奇感圈钱,等周边冒出五个仿版滑雪场后,是不是又要改造成室内滑草场呢?
南宁万达茂乐园2021年11月闭园“优化整修”时,通告写得温情脉脉:“为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环境”。
结果修了一整年重新开张,消费者发现最大的“优化”是老板换人了,自己的年卡也作废了。所谓的升级,不过是块遮羞布。
当乐园不再有快乐,只剩下算计,它的死亡早就注定了。#头条深一度#
(老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