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的重要讲话为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近期召开的2025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部署,对加快建设文旅强省、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作出系统安排。作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物质载体,龙门石窟肩负着守护文明根脉、厚植文化自信、驱动文旅强省建设的时代使命,是河南打造世界级中华文明标识地的核心引擎。
筑牢永续根基,构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范式
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龙门石窟这一中华文化瑰宝作出的重要要求。保护好是根基,传承好是升华,传播好是辐射。作为世界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龙门石窟亟须以科技赋能预防性保护、创新驱动活态传承、全域构建传播矩阵,塑造系统性守护世界遗产的中国范式,为筑牢中华文明永续根基提供支撑。
科技赋能,构筑千年瑰宝可持续防护屏障。面对自然侵蚀与人为影响的双重挑战,保护好龙门石窟必须坚持“人技协同”。一是建强专业团队。在完善“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基础上,构建专业保护团队,负责日常监测巡查、环境治理及传统修复技艺传承。二是深化技术赋能。聚焦治水控渗,系统应用地质雷达探测水源,结合智能导水引流与精准灌浆封堵技术;聚焦结构加固,针对性采用复合锚杆、圈梁加固技术,提升岩体稳定性与韧性;聚焦数字建档,依托三维激光扫描、X荧光/高光谱等设备构建数字化档案库,完成高保真存档、虚拟复原残缺造像及历史色彩科学复原研究。三是构建预防体系。建立岩体稳定性实时监测、微环境智能感知及病害精准预测等智能化预防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实现及时、精准地干预性修复与预防性保护。
价值活化,激发文化遗产当代生命力。龙门石窟的价值活化,旨在深度挖掘其历史与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创意融合、可生活应用的当代叙事。一是强化研究支撑。依托龙门石窟研究院,汇聚历史、考古等跨领域专家,开展多维度研究,为精准阐释石窟价值奠定学术基础。二是创新展陈方式。超越常规展览,策划深度解读展;精心打造夜游体验,系统运用全息投影、AR等数字技术,创造多维度感官体验场景,显著提升观众参与感和认知度。三是推动价值转化。主动提炼石窟美学元素与造像精髓,系统性融入现代城市雕塑、公共景观、文创产品、教育内容及文艺创作,使千年艺术基因在当代焕发新生。
立体传播,彰显中华文明世界影响力。构建“全域联动、文明互鉴”的立体传播矩阵。一是构建国内立体传播格局。融合主流媒体深度解读、新媒体广域传播与文旅体验,依据平台特性制定精准策略,深化文化认同;同时将石窟文化元素融入社区、校园、商圈等公共空间,形成线上线下传播合力。二是搭建全球文明对话平台。持续深度参与世界古都论坛、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等文明交流活动。在“云上龙门”基础上,着力开发多语种数字博物馆或国际版,深化国际交流与跨文化理解。三是强化文化符号国际叙事。提炼龙门石窟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输出感召力强的文化IP与中国智慧,塑造世界级中华文明标识。
厚植精神沃土,创新文化自信培育实践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龙门石窟考察时鼓励小朋友们多到实地寻溯中华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龙门石窟是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载体,需构建融合分龄研学体系、全域浸润网络与创新转化机制的研学体系,引导青少年在触摸历史脉动中感悟工匠精神、和合理念、盛世气象,增强植根血脉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力量。
从“寻溯”到“自信”的内在逻辑。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通过龙门“寻溯”实践,实现从感性震撼到理性认同再到情感升华的闭环。感性震撼是起点:置身龙门,仰望卢舍那大佛庄严慈悲,惊叹莲花洞精雕细琢,直观冲击瞬间拉近历史距离,激发对先民智慧的由衷赞叹,建立鲜活感性认知基础。理性认同是深化:通过实地探究与专家引导,理解造像风格从北魏雄浑到盛唐包容的流变,感悟佛教中国化历程,体会“匠造精神”,洞察丝路文明交融,形成深刻理性认同。情感升华是归宿:当青少年亲手制作拓片、在光影叙事中与历史“对话”,龙门升华为承载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精神家园。这种情感连接催生的归属感,是文化自信最深厚持久的内生动力。
分层教育打造全龄段沉浸研学矩阵。针对学龄前及小学生,以具体体验为核心,开发“小小文物修复师”、触觉探索箱等趣味活动,建立具象文化认知。面向中学生,突出反思观察与抽象概念化,设计“考古实验室”VR发掘、遗址测绘、文物3D建模等课程,引导探究实践。针对大学生及成人,强化主动实践与创新传承,开设数字文保工作坊,参与文物数字化采集与修复。同时,以龙门为核心串联周边遗迹,打造“文明探源”“盛世隋唐”等精品主题研学线路,形成全域研学矩阵。
全域覆盖拓展文化浸润时空维度。突破物理边界,构建多层次浸润网络,拓展文化浸润时空维度。实体空间下沉延伸:打造龙门核心区与周边场馆联动的文化体验圈,并推出“数字龙门”移动展车,配备高清影像、VR设备,深入校园、社区、乡村巡回展出,辅以“文化讲堂”基层行,实现“身临其境”效果。数字空间全域覆盖:升级“云上龙门”为沉浸式“云寻溯”平台,提供全景漫游、3D鉴赏、在线课程、知识问答及专家讲座;开发寓教于乐小游戏和动漫短片吸引青少年。家庭单元深度渗透:设计亲子体验项目,提供趣味寻宝图、任务卡、儿童互动区及故事化导览。
锻造融合引擎,探索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紧扣“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趋势,发挥龙门石窟标杆效应,系统构建景区能级跃升、产业驱动升级、区域协同深化、共享惠民新格局,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夯实支柱、服务民生、点亮幸福。
提升景区能级,增强综合承载力。以打造高品质景区为目标,系统优化服务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完善基础服务。拓展空间容量,强化多语种服务、无障碍设施、交通接驳、市场监管等建设。二是焕新主题场景。讲好龙门故事,精心打造卢舍那大佛、伊阙风光、香山寺等特色打卡点,推动文化入景、润景、成景;升级“夜游龙门”项目,突出文化价值、深度体验与研学特色。三是提升智慧管理。充分激发数字孪生平台效能,完成石窟核心区及周边地形、交通、生态的全景扫描与对象化建模,优化智能运营决策。四是创新品牌推广。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手段,在主流及新媒体平台持续推广,制定精准营销策略,打造现象级文化品牌。
强化产业驱动,培育区域增长极。聚焦核心资源,加速文旅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一是创意转化IP。运用VR/AR、全息、元宇宙技术及沉浸式演艺、数字艺术展等,结合微短剧、直播等创新形式活化龙门IP,丰富产品供给体系。二是拓展融合业态。探索文旅科技深度融合机制,改造传统业态,推出数字电影;重点发展研学旅行、“文旅+”(非遗/夜宿/汉服)等新业态,构建“文旅+”生态圈。三是优化消费场景。完善全流程服务,围绕石刻技艺体验、非遗美食、艺术展演等,推进跨界融合,打造沉浸式、互动型文化消费空间。四是做优特色文创。依托龙门文创院,强化跨界融合,筹建省级文创研发中心,联合多方开发“龙礼”系列产品,建设高水平文创产业园区。
强化区域协同,拓展文旅新空间。依托市场与口碑驱动,深度融入文旅发展全局。一是融入区域大格局。深化龙门石窟与洛邑古城、白马寺核心片区的联动,设计联票与精品线路;打破区划限制,共建郑汴洛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深耕国内重点市场。全面参与“引客入豫”工程,强化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客源地的精准营销;借力高铁网络优势,推出跨省联程旅游产品。三是拓展国际市场。做优宣传推介,打造境外推介窗口,充分利用过境免签政策,推出国际文旅特色线路,提高入境游客比例。
突出共享惠民,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文旅融合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在人,推动文旅产业繁荣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一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明晰周边乡村发展定位,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如龙门村侧重商业服务、张沟发展温泉康养、魏湾/郭寨打造特色农庄等);深化农文旅融合,实施“乡村文旅创客”“民宿点亮乡村”计划,支持青年返乡创业,打造特色旅游村,融合精品民宿、古村保护与农事体验。二是拓展就业富民。支持在景区及社区设立非遗工坊、非遗市集,推动非遗技艺、演艺活动与旅游商品、研学活动、土特产销售相结合,带动本地居民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三是提升民生福祉。依据园区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征迁安置工作,对周边社区实施高标准改造提升,配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服务站、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老旧小区改造典范,增强百姓获得感与幸福感。
强化协同保障,凝聚世界级中华文明标识地建设合力
构建政治引领、制度护航、机制创新、人才筑基、安全托底“五位一体”协同体系,筑牢根基、激发动能、防范风险,为将龙门石窟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文明标识地提供坚实保障。
政治引领把准示范建设方向。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方位、多要素协同推进。成立由文旅、文物、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协同的省级“文旅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顶层设计、重大决策、资源整合与督查问效。压实属地主体责任,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龙门石窟保护、传承、传播及示范标杆建设全过程。
制度护航完善政策法规支撑。修订《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增补活化利用、文旅融合、传播创新等条款,适时推动出台《河南省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制定文化遗产资源授权运营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设立龙门石窟保护与发展专项基金;为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试点点状供地模式,盘活存量空间;试点“文化人才绿卡”制度,吸引集聚高端专业人才。
机制创新激活共生发展动能。创新机制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动能。推行“管、运、评”治理模式,政府监管聚焦战略规划与安全底线监管,专业运营主体负责市场化运营与业态创新,第三方科学评估发展成效;深化区域协同机制,建立“大龙门文旅圈”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品牌共建、线路共推、客源互送、服务同标、利益共享;拓展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文保志愿者“认养”制度,推进“龙门创客”孵化计划,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人才筑基打造专业支撑力量。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巅峰引智”工程,靶向引进全球石窟保护、数字化技术、文旅运营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匠星培育”工程,联合高校共建“龙门学院”,开展传统技艺传承、文物修复、文保科技等订单式人才培养;“金话筒锻造”工程,高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标杆级讲解员与传播人才。联合故宫博物院及国际知名文物保护机构,搭建高端龙门智库。
安全托底筑牢多维风险防线。聚焦文物安全领域,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与应急指挥中心,强化多部门联防联控打击文物犯罪;聚焦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建立内容审核与意识形态安全“双审核”机制,定期开展专项培训;聚焦生态安全领域,严格执行生态保护规划,推进“零碳”改造进程,守护伊河生态环境;聚焦游客安全与市场秩序领域,完善智慧化应急救援体系,严厉打击市场乱象,推行“诚信商家”认证制度;聚焦数据与网络安全领域,建设安全运营中心,强化核心数字资产的加密管理与防护。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全省文旅发展大会部署,这既是时代赋予河南的光荣使命,也是建设文旅强省、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关键支点。我们必须以敬畏之心守护千年文化瑰宝,筑牢发展根基;以创新思维激活历史价值,把握核心要义;以全域视野传播中华文明,明晰前行路径;以融合探索开创文旅新局,实现重点突破,全力将龙门石窟打造为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世界级标识地,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策划:李立新 杨晓东
执笔:李 乔 师永伟 程洋洋 陈晶晶 梁家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