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与广电,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却因文化这一核心纽带紧密相连。文旅以实体空间承载文化体验,广电以视听传播放大文化影响,二者的深度融合既是激活文化资源、创新旅游形态的必然路径,也是拓展传播边界、增强文化感染力的关键之举。那么,如何打破壁垒、实现双向赋能,让文化价值在传播与体验中充分释放?以下便从实践中提炼方法论,探寻二者融合共生的有效路径。
作者 | 朱嘉(三川汇文化科技主编)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三川汇文化科技
文旅与广电深度融合方法论是基于两者核心属性(文旅的“体验性、空间性、文化性”与广电的“传播性、内容性、技术性”)的内在关联,提炼出的具有普适性、指导性的融合逻辑与实践框架。其核心是解决“传播内容如何转化为文旅吸引力”“文旅资源如何通过广电放大价值”的双向问题。
基于各地实践,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构建方法论体系:
一、价值共生:以“双向赋能”为核心的融合逻辑
文旅与广电的融合本质是“文化价值+传播价值+体验价值”的共生。需打破“文旅是资源、广电是渠道”的单向思维,建立“内容共创、价值互哺”的双向逻辑:
文旅为广电提供“内容源头”
将文旅资源(景区、非遗、民俗、历史故事等)转化为广电内容的核心素材库。例如,将陕西文旅IP转化为《长安十二时辰》影视剧和线下沉浸式体验空间产品,既丰富了广电内容,又通过内容强化了对文旅IP的深度认知。《乘风2025》开启户外舞台模式,从演播厅走到自然风光,观众与30位全年龄段的姐姐们一起走进海南陵水、云南石林、云南抚仙湖等自然景点和文化地标中。国家广电总局发起“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广西、北京等地推出《恋恋小食光》《一梦枕星河》等微短剧,融入地方美食、非遗元素,带动线下文旅消费。
△《长安十二时辰》
广电为文旅赋予“传播杠杆”
通过广电的技术(直播、VR)、渠道(台网端、国际传播平台)、IP(主持人、节目品牌)放大文旅的触达范围与情感共鸣。例如,央视《山水间的家》通过纪实节目形态,将乡村文旅资源转化为“治愈系”内容,带动乡村成为网红旅游地,实现“内容传播→情感认同→消费转化”的闭环。安徽省提出打造《皖美视界》等文旅精品节目和品牌栏目,鼓励各地开办文旅专题节目,探索“综艺+文旅”“赛事+文旅”等创新模式,展现当地秀美山川、民俗风情和人文底蕴。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传播,这些节目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二、IP驱动:从“单点符号”到“生态化IP矩阵”的构建方法
IP是连接文旅与广电的核心纽带,需从“单一IP开发”升级为“IP生态运营”,实现“内容传播—场景落地—消费衍生”的全链条价值释放:
IP孵化:从“资源提炼”到“人格化塑造”
避免将文旅IP简单等同于“景区名称”或“历史符号”,需通过广电内容赋予其情感与故事。例如,云南将“大理”从“风花雪月”的抽象符号,通过《去有风的地方》电视剧塑造为“治愈系生活方式IP”,既通过剧集传播放大IP认知,又将剧中场景(凤阳邑村、沙溪古镇)转化为文旅体验地,衍生出“有风同款民宿”“非遗扎染体验”等消费场景。
IP运营:“内容迭代+场景延伸”双轮驱动
广电持续产出IP相关内容(如衍生综艺、微短剧、直播),文旅端同步更新场景(如IP主题沉浸展、互动装置),形成“内容催热场景,场景反哺内容”的循环,即对热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进行深度开发,推出影视主题旅游线路、打卡活动等,延长影视作品的旅游带动效应。例如,河南“唐宫夜宴”IP通过春晚舞蹈(广电内容)爆火后,河南博物院推出“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洛阳隋唐洛阳城推出“唐宫夜宴”沉浸式实景演艺,广电再跟进拍摄唐宫夜宴背后的故事纪录片,持续强化IP热度。北京市朝阳区将《国色芳华》剧中场景复刻至太阳宫公园,打造“城市片场”,实现了从内容到场景的产业链延伸。
IP跨界:打破行业边界的“破圈”逻辑
联动影视、游戏、电商等领域,将IP从“文旅+广电”延伸至多元消费场景。例如,四川“三星堆”IP通过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火出圈后,与游戏《王者荣耀》合作推出“三星堆皮肤”,与文旅景区合作打造“三星堆盲盒考古体验”,实现“内容传播→游戏流量→文旅消费”的跨域转化。
三、场景再造:以“沉浸感”为核心的体验升级方法论
广电的“视听技术”与文旅的“空间场景”融合,需突破传统“观光式旅游”与“单向传播”的局限,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沉浸场景:
“内容场景化”:将广电内容转化为文旅空间
把影视、综艺、纪录片中的虚拟场景转化为线下可体验的实体空间,让观众从“看内容”变为“入内容”。例如,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拍摄地湖南平江白寺村,将节目中的“村长小屋”“任务挑战区”保留为旅游打卡点,游客可体验“同款任务”,并通过短视频分享,形成二次传播。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依托综艺IP品牌《奔跑吧兄弟》在中国海影城打造“奔跑吧乐园”。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拥有17台大型游乐设施,涵盖场馆展示、无动力设备、大视听、AR\VR\MR大空间体验、演艺表演等大小项目共75项。
“场景内容化”:让文旅空间成为“活的演播厅”
利用广电技术将文旅场景转化为实时传播的“内容现场”,打破“线下体验”与“线上传播”的割裂。例如,故宫通过“云端直播+VR导览”(广电技术),让游客在线上“云游”时可同步观看专家讲解(广电内容),线下游览时可通过AR眼镜触发“历史场景重现”(如看到虚拟的“康熙御驾”),实现“体验即内容,内容即传播”。广电演播厅利用虚拟制作、实时渲染、5G+AR/XR 等技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将文旅场景“搬进”演播厅,实现“虚实共生”的动态呈现。
四、渠道协同:构建“全域传播+精准触达”的矩阵方法论
广电的“多渠道传播能力”(电视台、短视频平台、国际传播网)与文旅的“空间触达能力”(景区、酒店、交通枢纽)需形成协同,实现“线上引流—线下转化—二次传播”的全链路覆盖:
“中央+地方”广电矩阵联动
国家级广电(如央视、央视频)负责文旅品牌的“高度传播”(如《美丽中国》系列纪录片塑造国家文旅形象),地方广电负责“深度落地”(如省级台推出“本地文旅攻略”节目,市级台联动景区做直播)。例如,贵州“村超”通过央视新闻联播(国家级传播)提升全国知名度,贵州卫视同步推出《这一站,贵州(节日篇)》《“黔”进的力量》《“村超”全民星》等专题节目,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旗下“掌上黔东南”抖音号)与抖音平台合作直播比赛现场,带动线下观赛游客量激增。
“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传播
避免“重新媒体轻传统媒体”的倾向,传统广电(电视、广播)覆盖中老年及下沉市场,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触达年轻群体,形成互补。例如,安徽提出建设全省广电新媒体矩阵,持续扩大文旅宣传声量,支持省级技术平台建设,培育优秀广电融媒体账号和工作室。通过打造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号等矩阵账号,及时发布旅游资讯、节庆活动和文化故事,与游客和网友互动,提升传播效果。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受众偏好,实现精准推送,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境内+境外”传播渠道联动
借助广电的国际传播资源(如中国国际电视台、海外合作媒体),将文旅IP推向全球,同时对接入境游渠道(如海外OTA平台、国际旅行社)实现转化。例如,广西举办中国—东盟视听周,深入实施视听东盟国际传播工程和中国—东盟合拍计划,推动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纪录片《漓江》在东盟国家译制播出,支持中越合拍纪录片《南溪河畔2》、中泰合拍微短剧《萨瓦迪卡—泰境奇缘》等一批中国—东盟合拍视听产品,面向东盟和世界讲好广西故事。
五、生态共建:以“系统思维”构建融合长效机制
融合不是短期项目,而是需要政策、平台、标准等多要素支撑的生态系统,需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全链条赋能”的长效机制:
政策协同:打破部门壁垒的“一体化规划”
通过机构整合和职能调整,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浙江省将文化和旅游厅与广电局合并为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统筹推进文旅广电融合发展,强化政策协同与资源共享,印发《“剧游浙江”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实施“四个一批”重点任务和10项具体举措。安徽省发布《文旅与广电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工作指引》,围绕打造文旅生产传播新范式、拓展广电服务文旅新模式、释放融合新动力三大方向提出10项举措。
一体平台:数据要素重构产业价值链
通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和服务信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推动融合。例如,安徽积极探索智慧广电新业务,加强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文博数字服务平台等建设。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国家文化专网和文化大数据安徽省域中心,定向传输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公共服务大数据,推动安徽文化资源数字化。
产业链经营:共同开发新业态、新产品
广电媒体可涉足旅游投资、运营领域,如开发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文化街区等项目;旅游企业也可与广电合作制作内容产品、开展营销活动。这种双向延伸有助于打造完整的文旅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SMG)以东方明珠电视塔、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等为载体,融入艺术创意、文化展示和旅游购物等元素,打造文旅消费标杆场景,形成广电主导的文旅综合体。又如,湖南电广传媒将旗下景区、酒店整合运营,推出特色文旅活动,实现媒体内容与旅游产品的有机结合。通过产业链融合,广电和文旅企业可以共同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结语
文旅与广电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的新动能。从方法论上看,融合发展需要理念创新、系统推进和科技赋能;从实践上看,各地各行业已经探索出丰富的具体措施和典型案例,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望未来,在数字技术和政策东风的双重驱动下,文旅广电融合有望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催生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以广电为翼的融合发展新时代正在到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