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永泰城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又名龟城,是一座明清时期驻军防务的大型土筑古城。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就曾在此地复建城池屯兵设防,名曰老虎城,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之重要关隘。

永泰古城(网图)
永泰古城,东西长520米,南北宽500米,占地面积30万余平方米,城东、西、北三面筑有半圆形月城,出土有石碑等文物,城四周有护城河,此城被称为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国保重点文物碑(网图)
2006年5月25日,永泰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州烽火
从万历十八年(1590年)开始,占据松山的鞑靼部勾结火落赤部,连年寇掠,北从靖虏卫(今靖远),南到洮州卫(今临潭),西至肃州(今酒泉)的甘肃广大地区,烽火不断、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各地明军出战,接连失败。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春,松山鞑靼再犯兰州,被兰州兵备副使张栋击败,斩首60余级,迫降1300余人。次年春,张栋及临洮镇总兵官陈霞等率明军大举进攻盘踞松山的鞑靼、火落赤等部,在六个井作战获胜;4月,又在乌兰(在今靖远)败鞑靼兵,迫使松山鞑靼一部投降。
收复松山
这几次作战获胜后,大大提高了明军的士气,三边总督李汶决心乘胜收复松山。秋七月,李汶调集甘肃、临洮、宁夏、固原等地4镇明军,围攻松山,大小百余战,斩杀1.9万余人,降1.2万余人,鞑靼余众北走,从而解除了对兰州及河西的威胁。
明军收复松山地区后,三边总督李汶及甘肃巡抚田乐决策,修筑边防军事设施,遂督令兰州游击阎逢时等,率兵在兰州北部边境修筑了红水、三眼井(今均属景泰县)、大靖(今属古浪县)等堡城,此后又修筑了从古浪土门堡至景泰索桥堡长约200公里的边墙,称为“河西新边”,增设守兵,列戍而守,有效地加强了兰州北部边防。
再战鞑靼
万历三十年(1602年)八月,三边总督李汶又令临洮、固原2镇总兵,督军出芦塘(今景泰县芦阳镇),击败企图回流松山的鞑靼。次年8月,鞑靼集结大量兵力,猛攻红水堡地段,毁新修边墙数段,企图返回松山,兰州兵备副使荆州俊率军英勇抗击,将鞑靼击败。此后三四年间,鞑靼无力回窜松山,兰州、庄浪等地获得安宁。但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鞑靼又犯凉州,被甘肃镇总兵达云所败。
增筑三堡
此战后,甘肃巡抚及三边总督又督令兰州卫、庄浪卫、古浪守御千户所等,加强北部边防军事设施建设。兰州兵备副使邢云路,兰州参将王维英,兰州知州李传声等,身临现场督修。

永泰古城南门(网图)
经两年努力,补筑边墙,增筑永泰、镇虏、保定3堡,修筑兰州连结边防的烽墩44座、墩院2座,红水、永泰等堡墩台70 余座,又增设马步守兵1950名,驻防永泰等堡。以上措施,大大加强了河西东部边防的御敌能力。
清代驻防
清乾隆《甘肃通志卷之第十•关梁一》记载,临洮府兰州,永泰城堡:在州东北三百七十里,明万历三十二年建。《府志》:“永泰城,在红水迤南一百二十里,周四百八十丈,高四丈”。又,“保定堡,在天池水,永泰迤南一百五十里。镇虏堡,在滚巴川,保定迤南一百二十里”。二堡与红水相唇齿。

甘露池(网图)
清代,皇朝版图扩大,甘肃为域内之地,已无边境之扰。
清雍正二年,清代名将岳钟琪回乡祭祖,于城内东西街并北角,设五眼井,以作五脏,又于北角设一大池,曰甘露池,合诸井,并名六腑。
清乾隆年间,永泰堡归镇守凉州总兵官管辖,驻守兵马已大幅减少。“永泰营千总一员,守兵七十五,官马二匹。”此时保定、镇虏二堡已无兵驻守。
文旅腾飞
永泰古城文旅项目,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永泰古城的东北部,是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项目以保护永泰古城历史文化遗址为核心,结合文旅开发打造集历史展示、科研考察、影视文化为一体的“历史人文名城”。项目依托永泰古城明代军事要塞遗址,通过综合保护与开发,将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体验。

永泰古城景区(网图)

永泰古城景区(网图)

永泰古城景区(网图)

永泰古城景区(网图)

永泰古城景区(网图)

永泰古城景区(网图)

永泰古城景区(网图)

永泰古城与文旅项目(卫星图)

永泰古城文旅项目(卫星图)
截至2025年7月,项目进入收尾阶段,预计9月底基本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深度挖掘长城边塞文化内涵,提升景泰文旅产业品质,推动乡村振兴。
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热爱兰州!
欢迎评论,欢迎交流!
2025年7月22日 兰州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