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产业深度转型的浪潮中,一艘游轮正悄然改写安徽内河旅游的格局。
7月22日,随着“黄山·岸香号”游轮运营发布会在黄山市屯溪区举行,安徽省迄今最大内河游轮正式投入运营。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运力扩容,而是一次以“场景思维”重构空间叙事、深度激活山水价值的创新实践。
它标志着黄山乃至安徽的文旅体验,正从传统的观光模式,向融合水陆、贯通古今、承载多元生活剧场的立体生态跃迁。
传统与现代氛围中的岸香号。汪文龙 摄
值得思考的是,近年来,当“情绪价值”成为年轻人选择目的地的核心考量,一艘游轮精准锚定了这份渴望。
“黄山·岸香号”的正式运营,将宣告安徽省最大内河游轮启程。面向国内外游客,岸香号远不止于提供一段新安江的航程,更意在构建一个漂浮的“情绪容器”。
其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亲民的体验和深度的文化浸润,回应现代人对逃离喧嚣、寻找松弛与浪漫共鸣的精神诉求,将6.8公里的山水画廊转化为直抵心灵的治愈之旅。
随传统山水观光遇上现代文旅创意,一场关于场景革命、情绪价值与文化表达的探索正在新安江上徐徐展开。
以场景思维重构空间,让山水流动起来
当代文旅竞争的本质是场景力的角逐。
当游客厌倦了碎片化的景点打卡,“空间叙事”成为破局关键——通过物理载体的功能叠加与情感联结,将分散的资源编织成沉浸式体验网络。
这要求文旅产品打破单一观光的局限,构建可参与、可互动、可延展的立体场域,让静态风景转化为动态生活剧场。
面向产业的升级方向,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黄山·岸香号”率先打破传统观光船的单一功能。安徽岸香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岸香集团”)董事长黄保锁在发布会上以三个“新”勾勒其战略图景:
“一是打造水陆联动新场景,以国际化服务重新定义新安江游览品质,实现从‘民宿+’到‘游轮+’升级;
二是促进文旅融合新发展,串联水上舞台、岸上矩阵和都市窗口三大空间维度,构建从乡村到河湖再到都市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三是共创行业发展新未来,将岸香号打造成水上‘直播间’和‘流量池’,融合婚礼、论坛、康养、演艺等多元业态,助力文旅产业发展,让流量转化为‘留量’。”
这艘42.6米长的游轮如同一枚精巧的空间枢纽。船体二层147平方米的露天甲板与57平方米的包厢,成为新安江上的“移动舞台”,承载婚礼、论坛、演艺等多元业态。
更关键的是其“连接者”角色——与屯溪河街的“岸香·观澜居”民宿联动,形成“岸上品味历史底蕴,水上尽享现代诗意”的立体生态。
“我们的岸香号柴电混合动力实现纯电续航3-4小时,舱内噪音低至56分贝,让游客在静谧中沉浸于6.8公里的山水画廊。”
据“黄山·岸香号”游轮负责人张恒介绍,该游轮由岸香集团精心打造,最大载客量达200人,航线串联屯溪区河街码头与屯溪码头,途经屯溪老街、河街、黎阳In巷等标志性景点。
场景思维的本质是打破物理边界。当游轮甲板变身“塞纳河畔式”的婚礼现场,当包厢成为品茗观景的社交空间,新安江不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航道,更升华为情感流动的容器。
“通透的观景空间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山水之美,船上多元业态打破了传统游船的单一功能。”
黄山市导游员协会会长江宁表示,该游轮通过创新场景与业态融合,将徽派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深度结合,推动黄山文旅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为国内山岳型城市文旅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软更新”范式。
文旅场景的升维正在改写产业规则。“岸香号”证明:真正的场景力不在于空间规模,而在于连接能力——它既是物理空间的水陆枢纽,更是情感体验的转换开关。
在游轮二层甲板上,游客们以新安江山水为背景拍照。江婉琪 摄
在以往小船画舫的基础上,游轮甲板与新安江桥梁带、徽派街区形成呼吸与共的生态系统,文旅产业便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共生。这种以“连接”为核心的场景思维,恰是破解山岳型城市文旅转型的关键密钥。
用情绪价值激活体验,让旅行直抵心灵
暑假伊始,“旅游目的地选择”便困扰着众多选择困难者。
社交平台上,“情绪文旅”热度攀升,成为攻略关键词,反映出大量人群,特别是年轻人,乐于为快乐、趣味 等情绪体验付费的新现象。
无论是紧凑的特种兵旅游、悠闲的Citywalk,还是小众的反向旅游,都体现了旅行者正从传统的看山看水模式中抽离,追求“精神出逃”。这种普遍存在的情绪价值需求,是情绪文旅流行起来的关键推力。
游轮上的音乐会。张雨生 摄
而在产业升级的维度上来看,当Z世代将“情绪疗愈”写入旅行清单,文旅产业迎来价值重估。情绪经济的本质是提供情感代偿,也就是在精心设计的时空片段中,让疲惫心灵获得短暂抽离。
如何满足游客的情绪价值?
这需要旅游产品可以超越功能满足,直击焦虑、孤独、倦怠等当代情绪痛点,用场景化的“微时刻”制造情感共振,使目的地从地理坐标升华为精神栖居地。
在游轮二层甲板上,游客们以新安江山水为背景拍照。江婉琪 摄
暑期的新安江畔,“岸香号”的菜单折射出对年轻情绪的精准捕捉:游轮下午茶、江风微醺酒吧、音乐会与港式打边炉的派对风体验让松弛与安逸收入囊中。
这些设计直指当下旅游消费的核心变迁——从“看风景”转向“找感觉”,在旅游观光中寻求情绪满足。正如网友所说,情绪文旅的上头,不止于即时的释放,更在于提供一种“你的情绪我也懂”的回应。
在情绪文旅中,目的地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地理坐标,而是独特情感记忆与旅游故事的载体。在岸香号上,一面是传统老街,一面是高楼大厦,随碧波前行,听晚风私语,都将是难以忘怀的记忆。
比如,今年上半年,就有3.71亿人次去“有风的地方”,感受“向往的生活”。一想到云南,人们的脑海里就有了风,有了场景和故事。而在这里,关于人文历史、惬意生活的正随着游轮的场景、新安江的故事而散播。
“炎炎夏日,到游轮上吹吹江风,看看风景,真的很有意思。”黄山市民江雅的感叹,道出了情绪价值的吸引力。
江雅和朋友在游轮上打卡。张雨生 摄
当都市青年在社交平台搜索“情绪文旅”,他们寻找的正是这样一个出口:在50分钟航程里,暂别职场压力,于甲板上随着音乐举杯,看两岸古桥虹影掠过水面。
游轮刻意弱化“景点解说”的传统角色,转而用“日咖夜酒”的节奏变化,为游客制造松弛感与浪漫记忆。
这种情绪设计并非空穴来风。岸香集团捕捉到消费本质的回归:“高贵不贵”“原汁原味,好吃不贵”成为新诉求。亲民定价策略,让“塞纳河畔的浪漫”不再遥不可及。
黄保锁阐释其逻辑:“消费者追求逃离喧嚣的‘微度假’与便捷休闲的‘大放松’。”当游轮化身“漂浮的治愈空间”,情绪价值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动能。
总之,一次沉浸式的参与,一次奇妙无比的美食品尝,或是一场游轮江风音乐派对的闲适,都可以是情绪文旅的玩法。与传统观光相比,情绪文旅为什么吸引人?其根本在于构建了一种情感共振机制。
游客随着音乐会共舞。张雨生 摄
可见,情绪价值正在重塑文旅消费链。“岸香号”的实践揭示:当产品能精准狙击当代人的精神诉求,价格敏感度便让位于情感共鸣度。
而着眼于全国,文旅产业的下半场,胜负手不在于资源垄断,而在于能否将山水空间转化为情绪容器。那些懂得用亲民价格提供心灵按摩的产品,终将在同质化竞争中赢得持久“留量”。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以情绪价值为锚点,岸香号的扬帆,也将在慰藉年轻人的同时,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
将文化元素深度浸润,让徽韵焕发新生
文化是文旅产业的灵魂,却常陷入“有历史无温度”的窘境。
真正的文化表达需要双轮驱动:既要深挖地域文脉基因,又要以当代语言转译传统。
这意味着打破文化符号的橱窗式陈列,让其融入用餐、社交、仪式等生活场景,在古今对话中唤醒集体记忆,使游客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
游轮顶层甲板视野开阔,屯溪老街的马头墙轮廓渐次展开。这座连接古今的“水上会客厅”,将徽文化解构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餐桌上的徽州时令食材,船窗外的明代镇海桥,乃至服务生衣襟上的盘扣装饰,都在无声讲述文化故事。
“这艘游船将徽州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江宁的评价揭示了文化表达的升级路径——从符号陈列转向情境浸润。当游客在品尝徽菜打边炉时眺望黎阳老街,地域文化便不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成为可触摸、可品味的当下体验。
“黄山·岸香号”在新安江上航行。施亚磊 摄
更深层的文化创新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柴电混合动力与磷酸铁锂电池的应用,让游轮在千年水道中划出绿色航迹;而“游轮+婚礼”“游轮+论坛”等业态,赋予徽商故里以当代叙事。
文化传承需要找到当代接口。踏上岸香号,游客即可领略徽商水道响起柴电混合动力的嗡鸣,古桥轮廓映照在鸡尾酒杯中,传统文化便完成了创造性转化。
文旅产业的文化表达,本质是搭建古今对话的翻译器——既要敬畏历史的厚重,更要理解当下的脉搏。唯有让文化在消费链条中自然流淌,才能避免“山水画廊”沦为没有灵魂的背景板。
游轮视角的三江口文峰桥。张雨生摄
这一点,岸香号正在踏浪表达。
从文旅产业来说,所谓文旅融合的“故事思维”,实质是通过“叙事转译”将目的地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具备沉浸感、参与感、传播感的体验产品,让游客留下深刻记忆、产生情感认同。
情绪文旅是人的心灵之旅,让人得以在旅行中寻找自我、治愈自我。当情绪文旅成为游客值得反复回味的“高光时刻”时,他们再谈论“玩得如何”,分享的将不只是风景,更是一份回忆、一种人生,也是一座城市读懂人心的故事。
在岸香号上,江雅与晚风共振,与新安山水入画,与徽商水路同频。这位00后坦言,黄山的故事有往日的传承,更有当下的绵延。“郁达夫曾说,‘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今晚回去,我也很难忘记游轮新安的‘微醺’之夜,下次还要再来玩。”
“黄山·岸香号”在新安江上航行。施亚磊 摄
暮色中的“岸香号”亮起暖黄灯光,二层甲板的爵士乐随风飘散。年轻游客举起手机,将新安江夜景框入取景器:一群游客举着酒杯,在新安江的水面与晚风中的音乐共舞。
这个被广泛传播的的画面,恰是黄山文旅升级的隐喻——当山水从观看对象变为生活背景,当文化从解说词转为体验流,当游轮成为安放情绪的第三空间,黄山便完成了从“风景目的地”到“生活体验场”的蜕变。
这艘游轮的价值远不止于6.8公里航程。
它用场景思维缝合了水陆空间,让桥梁带、古街区与游轮甲板形成呼吸共同体;以情绪设计制造心灵触点,让“吹江风忘记KPI”成为社交媒体新暗号;更用文化转译唤醒徽州基因,使打边炉蒸腾的热气里都飘着文脉余香。
正如黄保锁所言,当流量通过深度体验转化为“留量”,新安江的碧波里便映照出文旅产业的未来图景——那里没有孤立的风景,只有与人共鸣的生活诗篇。
来源:中新皖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