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冯瑞苹 文/图
游客在同盟古镇美食街上购买小吃
夏日的阳光漫过豫南的青山,将新县田铺大塆的石板路染成金色。错落有致的豫南民居里,绣娘手中的针线在土布上游走,勾勒出山花的模样;改造一新的民宿院落中,游客正品着今年新采的毛尖,木格窗外是苍翠的连康山。
这既是传统村落的日常图景,更是“老家河南”魅力基因的生动切片——从豫南的绣针飞线到豫中的画笔添彩,再到豫北的古法飘香,河南大地上的古村落正以“老根新生”的姿态,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
老屋新生里的诗意栖居
沿塆内青石板路拾级而上,至村民许秀青开办的“春临农家”,厨房内已飘出诱人的饭菜香。
“十年前这里还是破旧的老房子,现在成了城里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民宿’。”7月12日,许秀青站在院子里,指着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说。2014年,她成为村里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的村民,“那时候一天就挣几十块钱,现在旺季一天能接待上百人,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
如今,田铺大塆已有20多家特色民宿。“现在的游客都喜欢一个噱头,所以才取名‘男朋友的家’。”说起自家民宿的名字,韩光礼顿时眼笑眉飞,“游客特别喜欢我们保留的老式木窗,说推开窗就能闻到大山的味道。”
夜幕降临时,暖黄的灯光从老屋的窗棂透出,照亮石板路上散步的游人。田铺大塆用一座座重获新生的老屋,让传统村落焕发出生活气息,也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古建焕彩中的文脉课堂
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因古泉“海眼”架桥传说得名。如今,这座黄土丘陵间的古村落,以其精心修缮的青砖灰瓦、错落有致的明清民居群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写生艺术殿堂和古建研学基地,架起一座文旅“致富桥”。
“五年前砖缝里都长草,现在飞檐翘角全修好了,画出来像古画里的样子。”7月19日,高校教师王可盈背着画板站在四合院前,她是村里的“常客”。2020年启动的“修旧如旧”工程,让破败的四合院重现雕花窗棂神韵。口碑传开后,王可盈带动十余名画友,每年寒暑假来此采风、写生,周边的美术培训机构也常带学生来研学。
村里顺势与29所院校共建写生基地,建了28个画室和3000平方米展馆。“现在来这里研学和写生的人越来越多,经常能见到学生们蹲在墙角画砖雕,一画就是一下午。”王可盈说。
研学工坊里,工作人员正在给学员讲解搭建要领。“从斗拱的层叠到梁坊的咬合,每一处榫卯,都在讲述着古人的智慧密码。不用钉子,也能让房子立几百年,这就是咱的文化根儿。”学员芦雨感慨。
2024年,海上桥村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280万元。古建里的画笔与笑声,正把“河南故事”描绘得越来越生动。
古法烟火中的味道记忆
位于获嘉县的同盟古镇,是一个名中带“古”的新地方,在这里,香气是最热情的向导。
油坊内,经炒籽、碾籽、蒸籽、制饼、压榨等一系列工序后,金黄色的菜籽油汩汩渗出,灌装密封后,供游客挑选。
“我每次来都带一桶菜籽油走,这种制作过程透明可见的产品,值得信赖。”7月20日,游客王亚丽说。
“同盟古镇在招商时,要求入驻品类具有民俗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所有产品现做现卖。像这种老祖宗留下的古法工艺,不能丢。”同盟古镇党支部书记冯娜表示。
作为“黄河廊道畅游之旅”的沿黄古村代表,同盟古镇以美食为切口,复活农耕文明记忆。
石磨香油坊、古法醋坊、老豆腐坊等古法工坊沿街排开。刚出锅的豆腐脑淋上料汁、香油,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早餐。游客端着粗瓷碗边走边吃,恍若穿越市井汴梁。
沉浸式体验古法手工豆腐等活动,让城市孩子在实践中见证“一粒黄豆的旅程”。“孩子自己动手碾黄豆、点卤水,特别有成就感。”家长李婷惊喜道。
田铺的绣针串起山乡蝶变、海上桥的画笔勾勒文脉新生、同盟古镇的石磨转动岁月醇香……在古老与现代的和鸣中,“老家河南”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文明赓续与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