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平鲁大地,长城随处可见。让所有人的目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徘徊,当聚焦于塞外这片广袤而神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时,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奇观,坚固的城堡,绵延的长城时不时映入眼帘,这些横卧在晋蒙交界之处的庞然巨物,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过往。
平鲁原名“平虏”意思是平定敌虏,外寇,大河堡始建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最初名为大水口堡。因堡前的汤溪河是阻挡少数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且位于汤溪河流入村庄的大水口处而得名它依汤溪河而建。河堡呈长方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显示出了军事建筑的规整与严谨。堡墙砖包,周一里六分七步,高三丈五尺。大河堡防御体系独特,为了防御敌军入侵,只设东门,外有瓮城,瓮城外又设有一道关卡,层层防御,处处把关,形成了严密的多重防御体系,构成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据说这里曾驻扎400名将士,日夜坚守,时刻巡逻,防御蒙古南下劫掠,肩负起守卫山西外长城的重任。
堡内有一方庙碑,依稀可辨“大同平鲁路”“大水口堡”等字样,诉说着往昔的行政归属和历史沿革;还有一块石匾,阴刻楷书“汤永固”三个大字 ,据说原嵌在关门额上,虽历经岁月打磨,字迹依然刚劲有力,堡内昔日的衙署、军营、戏楼、马铺、粮仓及庙宇等建筑已难觅踪迹,但通过这些残留的遗迹,我们仍能想象出当年这里热闹繁华、井然有序的景象。
大河堡的诞生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战略需求紧密相连。城门上“屹然保障”的牌匾,瓮城上那“金汤永固”的字迹,承载着大河堡的精神象征,是大河堡曾经辉煌的见证。大河堡是守卫山西外长城的重要军事基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河堡见证了无数次的戍边御敌,将士们在这里保家卫国,洒下汗水和热血。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随着局势的稳定,大河堡慢慢从军事驻地转变为百姓的民居,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百姓为了生活方便,陆续搬到生山下公路沿线居住,大河堡逐渐归于沉寂,只剩下残垣断壁,在风雨中坚守着历史的记忆。

2015年,电影《驴得水》在此拍摄,这部黑色幽默电影的成功上映,让大河堡一夜之间声名鹊起,走进了大众的视野。电影中独特的场景和深刻的内涵,与大河堡古朴、沧桑的气质完美融合,使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古堡成为了影视爱好者和游客们向往的打卡地。
大河堡长城犹如一位饱经风霜,充满故事的老者,静静地矗立在时光的长河之中。虽然堡历经500余年风霜雨雪侵袭,已经残破不堪,但依然倔强地屹立着,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与烽火狼烟。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全国,吸引着更多的人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它独特的魅力。相信在未来,大河堡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在保护与发展中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