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文//信 真

走近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蝉鸣正掠过盛夏的梧桐叶。灰砖墙上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几个字,被阳光晒得微微发烫,像一枚盖在时光上的火漆印,郑重地封存着九十多年前那个改写历史的夜晚。

拾级而入,喧嚣忽然被一道无形的门隔开。展厅里的光线是克制的,像怕惊扰了沉睡的往事。玻璃展柜里,一顶褪色的军帽静静卧着,帽檐下的褶皱里,仿佛还藏着某个年轻士兵仓促戴上时的温度;一支老式步枪斜倚在展架上,枪身的锈迹是时光的指纹,摩挲过它的手,曾在那个七月的深夜扣动扳机,让第一声枪响划破沉沉夜幕。

转过拐角,是复原的起义总指挥部场景。木质地板被岁月磨得发亮,煤油灯的光晕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桌上的茶杯还留着半圈茶渍,作战地图上的红箭头直指街巷深处。我站在门口,仿佛能听见急促的脚步声从楼梯传来,能看见穿着军装的人们围在桌前,压低了声音却难掩激动——他们或许不知道,此刻桌上的一纸命令,会成为燎原之火的第一粒火星。

最让人心头一震的,是展厅尽头那面照片墙。密密麻麻的黑白影像里,大多是二十出头的面孔,有的带着学生气的青涩,有的眼神里透着庄稼人的质朴。他们的名字或许早已被风沙磨平,但照片下方的生卒年月却清晰地标注着:“1905-1927”“1908-1927”……生命永远停在了最炽热的年纪,像流星一样,用短暂的光亮照亮了前路。

走出展厅时,午后的阳光有些晃眼。纪念馆外的小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带着孩子辨认墙上的浮雕。“爷爷,他们在干什么呀?”“他们在打仗,为了让我们能好好玩。”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去摸浮雕上战士的枪托,指尖划过的,是历史与当下的温度交汇。

风穿过纪念馆的回廊,檐角的风铃又响了起来。这一次,我仿佛听出了不同的意味——那不是悲伤的挽歌,而是穿越时空的回响,提醒着每一个走近的人:有些故事,需要被反复聆听;有些勇气,永远值得被深深铭记。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