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三亚,没有想象中那么热。”“体感更舒服,我们那边比较闷热。”……今年暑期,许多游客在三亚收获了意外惊喜——“三亚好凉快!”
湛蓝治愈的海水、明媚和煦的阳光、清爽宜人的海风……夏日的三亚完美契合游客的度假想象,吸引众多北方游客前来避暑度假。“清凉一夏,三亚度假”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为何地处低纬度的三亚,体感温度反而低于内陆的“火炉”城市,令人倍感凉爽?
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设工程科科长张宏分析,三亚的“清凉”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海风降温效应——夏季盛行东南风,持续的海风有效带走地表热量;二是湿度适中、散热更快——相比内陆,三亚湿度较低,汗液蒸发效率更高,体感更凉爽,而内陆高湿度易引发闷热感;三是植被与水系调节作用——丰富的红树林、河流和人工湿地显著增强蒸发降温效果,而内陆城市热岛效应则更为突出。
可以说,三亚的“清凉”是地理禀赋与生态治理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海洋提供动态降温,雨林构筑绿色屏障,科学的城市规划则将这些自然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宜居体验。
自海南启动“清凉城市”建设以来,三亚立足热带滨海气候特征与本土发展需求,坚持规划设计与试点示范先行,将“清凉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目前,三亚已启动《三亚市“清凉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编制工作,旨在打造一套可落地的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导则》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针对商业、游憩、交通、文体等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提出“5+18+1”指标体系。该体系以包含综合气温、湿度、辐射等6项参数的国际通用“UTCI”热舒适指数进行效果验证,确保降温措施可量化、可评估。同时,《技术导则》将提供“清凉城市”建设工具箱,涵盖植被绿化、水环境调节、建筑形态控制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降温措施,指导地块建筑及公共空间设计。
“我们旨在通过提升空间品质,打造清凉舒适的公共空间,解决市民游客‘出行怕晒、等候闷热’等痛点。”张宏介绍,将通过“科学指标管控+智慧化落地”,让市民游客真切感受到“推门见绿、举步享凉”的城市幸福感。
走进海棠河生态公园,绿草如茵、绿树成荫、鲜花点缀,宛如一幅层次丰富的热带生态画卷。园内精心打造的生态步道与骑行道蜿蜒其中,椰子树、遮阴乔木与三角梅在河海间相映成趣,茂密的红树林则成为生物栖息的乐园。
作为三亚“清凉城市”建设示范工程之一,海棠河水系综合治理项目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建设绿色生态河道。项目连通沿河区域与城市慢行系统,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生机盎然、城河融合的生态走廊。
“为了让市民游客在公园里感觉更凉爽,我们沿主路与滨水步道设置了景观亭与遮阴廊架,有效减少日晒带来的炎热感。”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建设科科长彭露介绍,项目坚持以自然生态修复为本底,集约布置活动空间,减少硬化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全线贯通4米宽主园路与2.2米宽滨水步道,种植大量的乡土常绿阔叶乔木,确保遮阴率大于65%。
目前,海棠河生态公园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此外,三亚还遴选了崖州火车站站房改扩建及站前广场提升改造工程、海棠湾滨海酒店带绿道连通项目等作为重要实践载体,将“清凉城市”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各环节。
“这些项目将通过绿色建筑、绿化建设、建筑物节能改造、公共空间降温等综合措施,有效降低试点区域温度,提升体感舒适度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彭露表示。预计至2026年底,三亚将建成首批具有示范价值的标杆项目,为热带滨海城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来源: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佳
编辑:刘维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