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昆明,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开放包容的政策氛围,以及不断升级优化的旅居服务体系,成为新兴热门旅居目的地。而“旅居昆明”话题火热的背后,是一个个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居者鲜活的生活试验,他们选择昆明的理由、在昆明的生活方式各不一样,折射的是一个城市的多面性和丰富度。由中共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掌上春城开设“寻找旅居云南的100个人——昆明篇”栏目,邀请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昆明“新居民”,聊一聊他们的选择和生活。
旅居者:李永春
职业:社区工作人员
来昆时间:2年
穿梭在居民楼间、帮助独居老人预约体检、组织居民参加插花课程、记录社区里家长里短和诉求……来自山城重庆的00后女孩李永春,如今是昆明市呈贡区春融社区的工作人员。她来到春城、定居呈贡,是源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023年6月,一列驶向昆明的高铁载着她逃离了重庆40℃的酷暑,也意外开启了一场关于热爱与扎根的人生旅程。如今,站在春融社区的办公室窗前,窗外随风摇曳的鲜花,唤起了她初遇这座城市时的记忆,那里面弥漫着鲜花的芬芳与米线的味道。
一场说走就走的清凉之旅
“重庆的夏天像个巨大的蒸笼,非常炎热。”李永春笑着回忆起当初关于寻找“清凉”的选择。作为护理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李永春想给自己寻找一场清凉又放松的毕业旅行,而“四季如春”的昆明,成了地图上最诱人的坐标。第一次踏上云贵高原的土地时,22℃的清风裹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让习惯了山城闷热的她瞬间卸下了所有疲惫。
最初两周的旅程充满了意外之喜。在斗南花市的夜市,她被人声鼎沸的交易场景震撼——成捆的玫瑰、绣球、百合从冷链车卸下,花农们用带着方言的吆喝讨价还价,空气里浮动着甜腻的花香。“亚洲花都”不是虚名,在这里,10块钱能买一大捧向日葵,阿姨们把康乃馨插在自行车筐里,连公交车站都用花朵装饰。呈贡文庙的午后则是另一种时光韵律。红墙灰瓦的古建筑群里,当地老人带着孙辈纳凉,孩子们追逐嬉闹的笑声与檐角风铃的叮当声交织。李永春坐在泮池边的石凳上,看阳光透过百年香樟的缝隙洒下斑驳光影,突然理解了何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种历史与生活的无缝交融,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是难以寻觅的奢侈。
那些让人心动的生活碎片
海晏村的日落成了改变人生轨迹的伏笔。那天傍晚,李永春沿着滇池东岸的石板路漫步,看着微风吹过激起的金色涟漪,听着咖啡馆里传来的吉他弹唱。一位白发老人坐在礁石上写生,画笔下的云霞正渐渐洇开成绯红色。那一刻她突然想,为什么不能把 Vacation (旅行)变成 Vocation(职业)?这个念头像滇池的水草,悄悄在心里扎了根。
真正让她决定留下的,是那些不经意遇见的温暖瞬间。小区门口卖烧饵块的阿姨,总是把烤得外脆里软的饵块抹上秘制甜酱,笑着说小姑娘慢走。 洛龙村里开小饭馆的老板娘,会隔着两条街招呼她道:“快来尝新做的铜锅洋芋饭。”李永春发现昆明的生活节奏有着奇妙的包容性。在这里,人们会为了一朵云的形状驻足,会花一下午时间在公园唱花灯戏,等雨停的摊贩会认真地告诉她:“雨总会停的,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这些简单的哲学,像滇池的水波,慢慢抚平了她内心的焦虑。
从游客到服务社区的“新昆明人”
回到重庆后,春城的蓝天白云总在记忆里盘旋。当她在招聘网站上看到呈贡区春融社区的岗位时,没有犹豫便投了简历。应聘成功上岗后,护理专业的技能和乐天活泼的性格,在社区工作里派上了大用场。给社区居民传授一些护理知识、定期提醒老年人体检并帮助预约、组织大家参与社区活动、记录居民们的诉求、协助化解一些居民的矛盾。
今年春节期间,社区组织了了共写春联活动。来自湖南的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贵州阿姨在一旁裁红纸,各个地方的口音和云南方言混着墨香在活动室流淌。
“看着大家用不同的乡音互相拜年,突然感受到了社区工作的别样乐趣。”李永春说,有时她觉得自己就像个文化摆渡人,在老昆明人与新市民之间搭建着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桥梁。
如今的她,已经能熟练分辨不同米线的浇头,知道哪家的木瓜水最地道,甚至学会了几句不那么地道的昆明话。
社区办公室墙上贴着居民们送来的感谢信,“以前觉得护理是照顾人的身体,现在发现社区工作是照顾人的心灵。”她笑着说,自己就像一株移植的植物,已经在这片土壤里长出了新的根系。
夕阳西下时,李永春喜欢坐在滇池边的长椅上。看着金色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听着远处传来的归鸟啼鸣,她常常想起初到时的自己。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一份心甘情愿的坚守,春城用它独有的温柔,接纳了一个异乡姑娘的青春。在昆明,李永春找到了让每个平凡日子都闪闪发光的魔法。
来源:掌上春城
编辑:李扬
初审:钱劲
复审:王燕飞
终审:周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