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毗河水面,泛着细碎的金光。河滩边打造的亲水步道里,大人、小孩卷着裤腿,弯腰在石缝间摸鱼。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在露营,蓝牙音箱里播放着轻快的民谣,与树梢的蝉鸣交织成夏日的交响……
“野狼滩”夜景
这里是城厢镇康家渡社区精心打造的“野狼滩拾光营地”,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营地填补了原祥福片区没有公园、绿道的空白,成为周边居民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深受居民群众好评。
生态修复+休闲体验
打造城郊“微度假”胜地
站在营地入口的观景台上,康家渡社区党委书记史方杰感慨万千:“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荒滩。”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曾经的边坡林地已被改造成错落有致的露营平台。350亩农田划分出整齐的生态采摘区,沿河滩改造了2000米长的散步绿道。绿道两旁栽种的紫荆花树正值花期,鲜艳的花朵竞相开放,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社区“两委”人员商讨项目改进方案
最受欢迎的是由粉子堰改造而成的亲水游乐区。傍晚时分,市民在这里戏水消暑。32岁的李敏带着5岁的女儿来玩。“我们住在附近小区,开车过来就十分钟。这里水清澈又安全,比城里游泳池更有趣。”她环顾四周补充道,“自然环境好,配套设施也齐全,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
夜晚的氛围
政企合作盘活资源
村民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试营业期间就有这么多人来玩儿,史方杰感到很欣慰,“说明这个河滩打造得还算成功。”
他坦言,项目启动时曾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最终采用“政府引导+民间投资”的方式——由当地企业家垫资建设,后期通过运营分成回收成本。
项目建设初期
在烧烤区,记者见到了投资人之一顾新,他正指导工人安装环保油烟设备。“已经投入了80多万元,但看到这样的人气,值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周末日均客流量超过2000人,按人均消费30-50元计算,“投资回报周期比预期可能会缩短三分之一。”
环境优美的戏水区
这种模式也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62岁的张淑芬在营地负责保洁工作,“每天工作6小时,月薪2000多,还有五险一金。”她说,最让她高兴的是这份工作让她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老地名唤醒集体记忆
据史方杰介绍,“野狼滩”这个名字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段趣闻。
当时一对从城里来的夫妻承包了这片河滩地种植林木,并饲养了几头高大的狼狗看护,久而久之,当地村民便习惯性地称这里为“野狼滩”。
烧烤区草坪
后来,随着退林还耕政策的实施,这片土地恢复了农业生产,但周边坡林地却逐渐荒废。社区两委在充分调研后,决定响应居民诉求,将这片荒废的河滩地打造成集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鲜花盛开的绿道
“这里的文化记忆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史方杰说。营地巧妙融入了本地四大文化元素:康家渡义渡文化、粉子堰水利文化、童家碾农耕文化和青龙桥商贸文化。二期工程将重点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馆,通过全息投影、VR技术等现代手段,生动再现这些本土故事。
古老的青龙桥
晚上九点,营地的热闹仍在继续。
星空下,露营区的帐篷亮起暖黄的灯光,像散落的星辰;烧烤区的炊烟袅袅升起,混合着欢声笑语;毗河的水声轻轻拍岸,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新故事。
据工作人员介绍,周末还将推出星空电影、民俗表演等特色活动,进一步丰富游客的夜间体验。
这个昔日的荒滩,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美丽纽带。
记者:邹世进
文编:丛 茹
编委:兰国华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