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理发布】
大理西湖,不是杭州西湖的“远亲”~她是苍山脚下、洱源境内的独特存在—— “湖中有村,村中有湖” 的水上田园奇观。这个同样名为“西湖”的地方,她的名字渊源更野趣、更生动、更贴近乡土灵魂!今天,跟着小布一起溯源湖名,聆听这片白族水乡的古老回响。
在洱海源头,一泓如明珠般的湖泊镶嵌于右所坝子间,这便是洱源西湖。西湖距大理古城40多公里,地处大理至丽江黄金旅游线上。这里青山叠翠,峰峦秀丽,湖水澄澈如镜。春赏繁花,夏泛舟,金秋鱼跃稻浪,冬观候鸟,四季风光旖旎,尽显“高原水乡”的独特魅力。
地理位置:西湖坐落于洱源县右所镇西部,依偎在苍山第一峰云弄峰北麓右所镇内,静卧佛钟山下。作为高原断陷形成的平坝淡水湖,它属澜沧江水系,是洱海重要的源头活水,湖面海拔1968米,由六村七岛自然勾勒出约5平方公里的生态画卷。2009年洱源西湖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2011年被评为国家3A级大理西湖景区,2023年被评为国家4A级大理西湖景区。
地名来历
“右所”之名: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克大理”后,留军镇守,施行“卫所”制,在此置“左所”“右所”“中所”等屯驻单位,“右所”因地处坝子西侧或建制序列而得名,如今卫所虽逝,却化作右所镇的核心标识。
“西湖”之名:早有典籍可考,《邓川州志》《浪穹县志》均有史载:“其东有堤,为往来大道,湖在道西,故名西湖。或曰,湖虽小,与在钱塘者仿佛,故取其名以名之。”这一称呼沿用至今。而更古老的白语名“稿淰”,意为“源头深处的湖泊”,道尽先民对这片生命之水的眷恋,是地名文化中鲜活的原生记忆。
历史事迹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泛舟洱源西湖,不禁赞叹其“翛翛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寥寥数语,将西湖的清幽秀丽、山水相依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更以与西湖对比之笔,凸显此处仙境之绝。这位奇人,为西湖留下千古注脚,让湖光山色、荷花渔村的诗意画卷流传至今。除徐霞客外,杨升庵、李元阳等诸多文人墨客亦曾慕名而至。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西湖的岁月长河中,成为传承千年文明的鲜活载体。
历史沿革
洱源坝子西侧地势低洼,自古就是河流汇聚、温泉涌出形成的天然沼泽地。西湖并非完全人工开凿,而是先民在利用自然泽地基础上,历经数百年甚至更久的水利治理才逐渐形成的稳定湖泊水域。它本质上是高原喀斯特地区地下水涌出与地表径流共同作用的杰作。
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西湖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详细状况,但作为洱海源头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附近出土的文物和遗迹,无声诉说着千年以来人类与湖泊共生息的悠久历史。
明代大规模的军屯、民屯深刻改变了洱源的面貌。“右所”的设立,加速了对西湖周边湿地的开发与治理。人们筑堤围湖、开垦农田、兴修水利,使西湖的形态和功能更加清晰稳定,成为支撑右所片区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地,其作为“西湖”的地理标识也更加明确,西湖始终发挥着农业命脉的作用。
现今风光
国家级湿地公园
从生产之湖到生态地标:2009年,洱源西湖凭借独特的高原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作为珍稀鸟类栖息地)及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荣获国家湿地公园,2015年正式挂牌“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2011年被评为AAA级景区,2024年被评为AAAA级景区。完成从传统生产湖泊到生态保护、科研宣教并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华丽转身。
六村七岛的生态画卷
今日西湖水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奇绝的是“湖中有村,村中有湖”的景观(张家登、清水潭、东登、中登、南登、海塘)如同珍珠般散落在湖面上,形成了七个大小不一的岛屿。村民世代以湖为生,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木船仍是日常出行的工具,构成一幅现实版的水乡泽国画卷,被誉为“高原水乡”。
生态保护典范
作为洱海源头,西湖的水质保护至关重要。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湖、退塘还湿、生态搬迁、截污治污、水生植被恢复等工程,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水质显著提升。如今湖体透明度增加,沉水植物繁茂,成为紫水鸡、白鹭等万千候鸟的越冬天堂,更是观鸟胜地。
文化传承
西湖不仅是生态的宝库,更是文化的摇篮。传统的木船捕鱼、鱼鹰捕鱼(虽已减少)等渔业活动,依然保留着独特的地域特色;湖中生长的“海菜花”,又名“水性杨花”,是洱海流域的特色物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被视为水质的“试金石”,是当地餐桌上的特色“生态菜”。码头边,临水而建的白族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尽显民族风情;“绕三灵”“海灯会”等传统节庆活动,热闹非凡,传承着白族的民俗文化和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文旅发展
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西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游客可以乘坐木船,穿梭于水巷村落之间,近距离感受白族水乡的宁静与淳朴;也可以漫步在湿地栈道上,观鸟赏花,亲近自然;还能品尝新鲜的海鲜和地道的农家菜,体验当地的美食文化。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通过担任船工、经营民宿和餐饮等,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生计发展的良性互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与珍贵,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洱源西湖,从远古的天然泽地,到明清时期的农耕湖泊,再到今日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它的每一次蜕变,都是人湖共生的生动写照。从最初的生存利用,到如今的和谐守护,西湖的变迁,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史诗。这一泓碧水,倒映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荡漾着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它是洱海源头璀璨的生态明珠,更是白族人民世代相依、情感所系的诗意家园。
来源:“大理州民政”微信公众号
编 辑:赵荣荣
审核:孙琴霞
终审:李政波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