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马涛,甘肃人,三十多岁,孩子刚上小学,老婆是兰州人。
我们一家三口,今年暑假第一次决定不往南走,也不去西北,想看看黄河边上的郑州。
出发前,我对郑州的印象就仨词:火车站、中原、烩面。
网上总说它“中不溜”——没西安的历史味,没成都的时髦劲,甚至有人讲“没啥好玩的”。
可我偏不信,家人又爱折腾,索性给郑州一次机会。
高铁到郑州站时,一股又热又潮的风裹着点土味扑过来。
火车站看着挺有年头,门口摆着卖烩面的小摊,还有冰镇酸梅汤,像极了十年前兰州车站外的模样。
我们住在二七广场附近,图个方便——带娃嘛,下楼就能看见那座老派的二七塔,晚上亮灯时,真有点电视剧里八十年代大城市的感觉。
郑州人说话实在。
打车的师傅一路聊房价、孩子上学、堵车,停不下来。
问路时,基本都能碰到愿意搭手的,有时还多说两句:“外地来的吧?郑州没啥好玩的,吃点喝点就行。” 这第一印象,真实、烟火,没那些“网红”的花架子。
第一天逛商圈。
丹尼斯、正弘城、万象城,一个比一个大,冷气开得足,里头全是人,推婴儿车的家庭特别多。
娃看见室内游乐场就不肯走,老婆说:“郑州这家庭氛围浓,带娃、遛娃、吃饭,节奏慢得很,和网上说的‘快’不一样。”
地铁也让我记住了。
站厅新、宽敞,标识清楚。
坐地铁去黄河边,沿途过了好多新楼盘,外立面没多花哨,但看着实在。
车厢里,年轻人刷手机,老人带孙子说方言,中原口音听着亲切。
要说郑州的历史,比我想的深。
去了河南博物院,门口排队的人挤得密匝匝。
里面的展品真开眼——二里头的青铜器、贾湖骨笛、妇好鸮尊,还有刻着花纹的玉器。
老婆站在“鎏金铜蚕”前说:“原来郑州当过王城,这么辉煌过。” 可走在街头,更多是居民楼、小吃摊、拉货的三轮车,哪有“历史名城”的架势?
倒是在老城区,偶尔能看见斑驳的院墙、老门楼,黄河风一吹,能觉出点历史的沉淀。
美食更实在。
第一天吃烩面,大碗端上来,面筋道,汤有点咸,牛肉实在,辣椒油香得很,娃吃得满嘴油。
第二天胡辣汤,老婆喝得直吸鼻子、冒热汗——兰州人吃辣不怕,可这胡辣汤的“冲劲儿”还是新鲜。
还尝了“炸三鲜”,豆腐、肉丸、土豆炸的,蘸醋和辣椒面,外脆里嫩;“烙馍卷菜”把凉菜、卤肉卷进去,实在。
娃爱吃“油馍头”,大人爱“黄河鲤鱼焙面”,鱼肉嫩,面条吸饱汤汁,香得很。
本地人对自家美食不夸张,问大爷哪家烩面好,他说:“随便,都差不多,想吃哪家都成。” 这种“没啥大不了”的劲儿,实在。
第三天去黄河风景区。
以前觉得黄河就是“母亲河”,到了才发现,这儿的水偏黄绿,水面宽,远处有大桥,风大得吹得人掉眼泪。
娃在江边玩沙子,老婆拍照,我站在河堤上看芦苇、渔船,突然觉得:郑州的黄河,有点“北国江南”的味儿。
老城区也去了。
德化街、百花路,街头巷尾都是小吃摊和老字号。
晚上逛夜市,吃了“热干面”,像兰州牛肉面但调料更重,面条更有嚼头。
老婆说郑州夜市比兰州热闹,东西多、便宜,就是人多带娃挤。
郑州有个现象有意思:新城区高楼大厦,老城区低矮民居,发展快,可老城区的生活气一点没变。
能在万象城喝咖啡,也能在街角买烧饼,就隔一条马路。
本地人爱喝茶,商场、公园到处是泡茶杯的人,老人下象棋,边上围一圈人争论棋路,偶尔插句“这步不行,得退一步”,有生活气。
郑州节奏不快。
在紫荆山公园转,看见带娃的、遛狗的,年轻人骑共享单车,老人在树下打牌,娃在滑梯上玩得出汗,我坐在长椅上想:这儿没那么多“必须打卡”的景点,更多是“生活本身”。
交通有点愁人,高峰期堵得厉害,三环附近尤其糟,出租车师傅边开边念叨:“郑州的路,修不完。” 但地铁方便,想去哪儿基本能到。
有件小事让我对郑州人好感倍增。
娃在商场摔倒,有个阿姨赶紧过来帮忙,还塞了包纸巾。
这种“陌生人的善意”,才是一个城市最暖的地方。
三天下来,郑州没想象中“惊艳”,但真、实在。
临走前站在酒店窗台,看远处高楼和黄河方向,突然冒出几个问题:历史这么深的郑州,咋就这么低调?
八朝古都,咋就没人知道它是交通枢纽?
烩面胡辣汤咋辣味这么重?
是本地人爱重口,还是黄河水土的事儿?
黄河边的神话传说,真的假的?
丝绸之路东端的郑州,现在还有多少丝绸影子?
本地人还穿真丝不?
郑州美食恁多,外地人来咋没“网红”推荐?
本地人咋这么“佛系”?
说来说去,郑州是个不容错过的城市。
历史、文化、美食、生活气,都有,不花哨,实在。
来这儿不用赶景点,走街串巷吃吃喝喝,感受“日常”,说不定你也能像我一样,发现属于自己的“小问号”。
下次再来,可能带着新问题,也可能有更多答案。
郑州,不是“惊艳”,但很“耐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