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宝丰县召开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亮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融合成绩单。
近年来,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宝丰县通过创新业态、优化服务、活态传承,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旅高质量发展之路,城市品牌活力显著提升。
深耕文化沃土,焕发城市品牌活力
宝丰县以马街书会为核心,成功打造出曲艺文化金名片。马街书会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通过常态化演出打造出“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宝丰县文化馆获评省级示范性曲艺传承所,年均开展培训300余场,受众1.2万人次;“线上+线下”系列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2.52亿元。
在汝瓷文化发展方面,宝丰县争取到位政策性资金8269万元,推进清凉寺汝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清凉寺汝官窑工作站挂牌成立,清凉寺“汝窑两馆”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全县170多家汝瓷企业及研发机构发展,年产值达6.8亿元。
在魔术方面,宝丰县魔术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王献坡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构建魔术文化“培训+演艺+道具”全产业链,带动1.7万人从业,“魔术+”年产值超10亿元。
立足资源禀赋,激活文旅经济动能
结合全县旅游资源分布,宝丰县聚焦业态融合创新,培育多元文旅经济体系。通过开展“文旅融合绘新景,全域旅游看宝丰”马街书会专场推介活动,优化推出10条精品线路。今年上半年,宝丰县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超20%。
同时,打造“红色游”“非遗游”“乡村游”三大精品课程,开发3条工业研学线路;《梦回天青韵,弘扬黄河魂》入选省级研学精品课程;中原解放纪念馆等2处场馆获评省级革命文物研学基地,元宇宙智慧教育基地建成开放,开创“科技+文化+教育”新范式。目前,宝丰县年均接待研学团队2万人次,综合收入630万元。
此外,该县以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为引流抓手,指导西商农博园等举办民俗年货节,拉动消费;打造农文旅综合体,形成“观光+采摘+加工”产业链,带动花椒、羊肚菌等农副产品销售额连年增长。
优化服务供给,构建公共文化矩阵
当地坚持优质资源直达基层,让群众共享文旅发展成果。每年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等5200余场,“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戏曲文化进校园”300场,实现乡(镇)村、学校全覆盖,公益电影工作多次获中宣部电影管理中心等国家层面推广。
同时,以“非遗+旅游”构建“白天+夜间”“线上+线下”消费模式,在万象天街、车站广场等场所推出晚间电影、非遗夜市等项目,丰富消费场景,拉动文旅消费增长。
挖掘历史底蕴,推动活态传承保护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让历史文化焕发新生。近3年来,宝丰县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3项、市级10项,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5人、市级34人。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传统村落9个;创成国家二、三级博物馆3个,入选国家文化公园项目2个;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获评“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该遗址公园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宝丰县文物保护利用中心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同时,依托六大文化,连续4年举办5场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融合曲艺、魔术、汝瓷元素的原创艺术广场舞,连续四年荣获全省艺术广场舞大赛一等奖;原创河南坠子《我们的中国节》多次受邀参加全国性文艺展演,曲艺节目《赶书会》荣获省十五届群星奖一等奖,并获评全国“我最喜爱的村晚节目”第一名。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擦亮汝瓷、说唱等文化名片,推动文化遗产焕新彩、文旅产业提质效,奋力谱写宝丰文旅发展新篇章。”宝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玲玲说。(蔡长伟 堵歌歌/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