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游览了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是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驿街86号的一所历史专题类博物馆,是原保定育德中学旧址。
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李石曾先生是保定市高阳县人,原保定育德中学率先附设了留法预备班,现在还保留着一部分育德中学旧址,有关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文物史料多己收集到保定。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长期保存并展览出来,对于教育青年一代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为此,中共中央于1983年2月指示在河北省保定市育德中学旧址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1992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育德中学旧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李石曾(1881年5月29日—1973年9月30日),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笔名真民、真石增,晚年自号扩武,河北高阳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文物学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首席校董。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石曾出生于晚清的一个显宦之家。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是以保守著称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石曾是李鸿藻的第三子。
1902年,李石曾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国。在巴黎,李石曾入蒙达顿农校学习,毕业后又入巴斯德学院及巴黎大学学生物。
1906年,他和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在巴黎组织了“世界社”,宣扬无政府主义。同年,经张静江介绍,李石曾加入同盟会巴黎分会。
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创办中国豆腐公司,以机器新法制豆腐,因而获得豆腐博士的雅号。

李石曾留法时留影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早起源于旅法的华工教育。
一九〇九年,李石曾、齐竺山等人在巴黎创办了生产豆制食品的豆腐公司,从国内河北高阳县招来工人三十余人。考虑到这些华工,只念过小学和私塾,不懂法文,工艺知识也差,为了提高这些人的文化知识,进而提高劳动效率,李石曾便让他们白天做工,工余从事学习。这样一来,华工们既赚得了经济收入,又提高了知识和工艺水平。后来法国地浃泊人造丝厂需要工人,由齐竺山以“劝工公司"名义,从国内招来工人四十八人,也搞白日做工,工余学习,二者皆行之有效,于是提出了“以工兼学”制度。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对此非常赞赏。他们亲自参观了地浃泊人造丝厂,赞扬华工“以工兼学”的做法,并撰写文章,在国内外刊物上加以介绍。声称“以工兼学”能使华工开阔眼界,赚得收人,受到教育,学到技术等八大好处。“以工兼学"制的提倡,为那些家境贫寒而又想外出求学的人,提供了条件。使旅法工学的华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增加到了二百多人。旅法老同盟会会员李石曾、吴稚晖等人,以自己“苦学之生活”的经验,开始在旅法华工中进行“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活动。通过在华工中开展勤俭求学、勤工俭学的实践,他们逐渐意识到,勤工俭学是一种可以使更多人走出国门,继续深造的好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参战”华工赴法,华工教育逐渐扩大。
1916年3月29日,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汪精卫等和法国人欧乐(Aulard)、穆岱(Marius Moutee)等人,在巴黎自由教育会会所召开“华法教育会”发起会。华法教育会发起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和推动华工教育。但是随着国内青年学生赴法人数增多,其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开展华工教育,还担负起创办学校、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以及组织中法学术交流等工作。华法教育会的法方人士负责与法国有关学校和工厂的联系工作,如法国某中学教师裴纳,法国农科事业学校教育长法露,法国共和工商会代表宜士,这使华法教育会组织大批中国学生赴法务工和学习成为可能。


1917年起,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等开始在国内推广留法勤工俭学。他们前往各地进行演讲,大张旗鼓地宣传留法勤工俭学的优越性,鼓动各县各省筹集经费派遣学生。1917年夏,李石曾在直隶蠡县(今属河北省保定市)布里村开设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到1918年左右,全国各地成立的中等、高等预备学校有20多所。华法教育会还在全国20个省市开设了分会。留法勤工俭学逐渐成为举国公认的要途,自官员至学者都竭力提倡,法方也大力欢迎。各省各区的督军和当政者以及各地名人都大力支持,给予津贴,鼓舞志气。1919年,在华法教育会的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热烈地开展起来。


留法勤工俭学生赴法前,需要在国内进行必要的预备,学习一些法语、西俗和一般工艺技能,以便赴法后的交流、做工和学习。
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被迫流亡海外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相继回国,开始在国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经过艰苦的努力,留法预备学校和预备班在全国先后建起了20余所。其中,1917年,在保定高阳县布里村成立的第一所留法工艺学校。学校设有实习工厂,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之一蔡和森就毕业于此校。




1917年秋天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了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该班教学质量之高,教学设备之良,赴法人数之多,是其他学校不能与之相比的。革命前辈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湖南学生就先后毕业于此班。
1918年还在北京、长辛店设立了高等法文专修馆,赵世炎、何长工等就毕业于此馆。

全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班)分布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勃然兴起之时,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国内广泛传播,有志青年迫切要求去法国寻求救国之道,留法勤工俭学适应了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会贤达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热潮。




保定第一客栈



保定第一客栈毛泽东下榻的客房


第一客栈为保定市现存重要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采用封闭式带天井的砖木结构二层围楼布局,硬山布瓦顶,占地面积600平方米。1918年10月6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在此住宿四日,开展革命思想交流。
1918年10月6日至10日,毛泽东率湖南籍进步青年赴保定时选择第一客栈作为驻地,期间与蔡和森等组织湖南学生参与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这是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在北方的重要实践。该建筑见证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革命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当时保定育德留法预备班的湖南学生贺果(又名贺培真)。他在日记里详细记载了毛泽东等人专程从北京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的湖南学生。
1918年6月,湖南师范毕业生蔡和森,揣着老师杨昌济(注:杨开慧的父亲)的推荐函,来到北京,拜见了仰慕已久的蔡元培。这次会面,让蔡和森信心满满,他给挚友毛泽东寄信,邀其“速来北京,经济其事,主持大计”。毛泽东闻讯大喜,马上和萧子升带着24名湖南学子,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
在湖南师范,蔡和森、毛泽东、萧子升并称为“湘中三杰”,他们一同创立了进步学生组织“新民学会”。在北京,他们为新民学会“向外发展”而上下奔走。
毛泽东就是为了联系留法勤工俭学事宜,才走出湖南、奔向北京,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虽然没有赴法,但他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终抱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

留法勤工俭学生经过在国内的预备学习之后,于1919年开始分批赴法。毛泽东还专程到上海为第一批学生赴法送行。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有20批学生赴法,约计2000多人。

周恩来接受了南开中学创始人严范孙的捐助,远赴欧洲。














中共旅欧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旅欧勤工俭学生中建立的早期组织。1920年11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张申府受陈独秀委托赴法在欧洲筹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三四月间,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922年初,旅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1924年1月,国内实现国共合作,中共旅欧组织号召党团员回国。10月,中共留法组接到中央有关留德、留法组合并的指示。1925年3月,留德、留法组合并,改称中国共产党留德法组,后又改为中共旅欧支部,任卓宣、肖朴生先后任书记。6月底,中共旅欧支部召开巴黎支部干事联席会议,表决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区临时执行委员会,傅钟任秘书,傅钟未到职前由支部书记肖朴生代理。同时成立归国干事会,将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的革命分子一部分送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一部分回国参加革命工作。1926年2月,中共旅欧支部召开大会改选支部。委员会由三人组成,宗锡钧任书记,下属巴黎、柏林两个小组。国内北伐战争后,大部分党、团员回国服务。大革命失败后,滞留在西欧的少数党团员,分别加入所在国的共产党组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