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游应该有多“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人愿意啃面包省钱看展,有人宁可住差些也要吃顿好的,这本就没什么标准答案。
前年8月,有这样4个背包客凑到了一起。3个本科在读,一个博士将毕业,背着差点塞不进廉价航空行李架的背包,住进了佛罗伦萨老城区一间拥挤的民宿。那是一间还用着电影里才有的黄铜钥匙开锁的老房子,内部结构一眼就能望到头,老旧的空调打开后半天也不见出凉风。
之所以选择合住这样的老屋,还是因为旅游高峰期的房价太贵,为了控制旅行成本,4个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挤一挤。
小屋里的空间被4个人挤得满满当当,磨损的木地板踩得嘎吱作响,小晗从背包里掏出两个番茄和一棵蔫了的大白菜,那是她为了省买菜钱一路从德国背过来的。于是晚餐立刻有了着落,生番茄切片配干面包,简简单单吃了一餐,两人一组挤在小床上睡一觉,第二天一早起来就打算各自奔向自己的目的地。
“走了,晚上见。”“嗯,回见。”我们互相打着招呼,小文却满脸不可思议:“我们……不一起走吗?”
见我们满脸困惑,她的惊讶很快变成了担忧,她说以前从没试过在陌生的地方独自出门,很害怕因为语言不通而迷路,于是希望能和我,以及博士生小慧同行。
小慧立刻表示同意,她本就打算去逛逛当地有名的小吃市场,带上小文多个人也好聊天,我却希望按照原计划出行,去参观美术馆。原因很简单,我对美食没半点兴趣,小吃街没法让我放弃近在眼前的学院美术馆,况且我提前两个月预约的门票也不能浪费。为什么不问问小晗?小晗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拍日出点位,天还不亮就跑了。
于是我们像溪流一样分散进古朴的小巷,一天过去,当4个人再次齐聚小屋内,每个人都有见闻迫不及待地和他人分享。在燃气灶上炒一盘蔫巴白菜,切四片面包夹火腿,热爱美食的小慧从包里提出一大袋奶油点心,大家吃着简单的晚餐,分享各自的见闻。吃到一半,电灯闪了闪,灭了,但没有打断任何一个人的分享欲。
房东老头说电路坏了要第二天才能维修,一边讲话一边递过来几根蜡烛,我们就围着烛光继续聊天。小慧翻着手机屏幕介绍她和小文两人探索的当地特色美食,说她俩一整天吃了12个冰淇淋球,还在广场上喂鸽子;小晗的相机里记录着各个角度下的佛罗伦萨;我讲述曾经只在书里读过的艺术品出现在眼前时的感受。小文突然笑嘻嘻地说她悟了,“虽然美食很好,但我好像更喜欢逛逛街头的市场,旅游路线果然还是选适合自己的好,”她看着我说,“幸亏没跟你走,要是让我去美术馆待一天,我可受不了。”
第二天又是自由行动,4个人互相叨叨着一会要去干什么,小慧花大量的时间在品尝美食上,跟着四处搜罗的攻略一天吃四顿;我继续钻进博物馆和美术馆里;小文在二手市场淘到一条爱不释手的丝巾;小晗则更愿意举着设备到处跑,一天下来晒得通红。当天下午,我们相约去看附近音乐学院的毕业公演,这次是4个人一起行动,每个人嘴里叼着一块小慧买来的油炸点心,站在广场上为毕业生们鼓掌。
就这样,我们共同度过了在意大利的6天,白天各奔东西,偶尔相约在一个餐厅吃午饭,也并不介意在行程重合时一起结伴游玩,每个人都看了自己想看的地方,吃了想吃的东西。省了不少钱却听到了更多没亲身经历过的见闻,还交到了3个朋友,直到现在我们还会偶尔联系。
对每个人来说,旅行想要收获的东西是不同的,因此没有什么“正确”的旅游方式,只有“适合”的。比起时时刻刻和别人保持行程同步,我们更应该思考:什么样的旅行方式是适合自己的。寻找合适的旅游方式也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活节奏,满满当当的日程固然充实,但找个阳台窝进去躺一下午也是难得的惬意。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