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一座无名山因洞藏国宝得名“文澜山”。山体深处,地母洞静卧。主洞240平方米,支洞150平方米,泥塑地母像凝视千年钟乳石,石壁梯道通向秘境。洞顶钟乳石滴落的水珠,在青石板上敲出千年回响;支洞石墙上,一道道烟熏痕迹如密码般刻在岩壁。
80多年前,3.6万册《四库全书》在此沉睡,护书人以血肉之躯筑起文化长城,用5年8个月书写人类文明史上最壮丽的守护篇章。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由乾隆皇帝挑选360位顶级学者和4000余位书法高手编撰,全书共3.6万余册、7.9万卷、8亿余字,几乎囊括了清代以前传世的所有经典文献。
《四库全书》修成后,被誊抄成7部,分别藏于南三阁(文澜、文汇、文宗)和北四阁(文溯、文津、文源、文渊)。其中收藏在南三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被毁,而幸存于世的文澜阁本却命运多舛,四处漂泊流浪。
1937年8月1日,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分装140个木箱,踏上向西的“文化长征”。
1938年4月30日,典籍抵达贵阳。最先藏身于科学路原贵州省立图书馆、威清路张家祠堂,直到日机轰炸贵阳,才被迫转移到贵阳北郊的地母洞。
贵阳多雨,实在不算是藏书的好气候。为了防潮,人们在洞口架防雨棚,洞内筑1.5米高木台,下铺竹炭与石灰;主洞西侧,8.5米×6米的晒书台用石块砌就,春秋两季铺满百张竹席,三万六千册书逐页翻晒……还在洞口附近建了3间草房,方便看守人员住宿。
在贵阳人民精心的“照顾”之下,《四库全书》在地母洞中安稳度过了5年8个月。
直到1944年11月,日军攻入黔南独山县,文澜阁《四库全书》才不得不离开贵阳,转移至重庆。
直至抗战结束,文澜阁《四库全书》在长达8年11个月的“长征”后,才终于回到浙江,结束多年的颠沛流离。
但地母洞与贵州贵阳的故事未完。
1940年,时任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教授的贵阳人李独清带队抄录《四库全书》中黔地史料,历时一年发掘珍贵文献,填补了贵州历史研究中的诸多空白。1948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贵州通志》,多篇史料就源自地母洞藏书。
如今,在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地母洞内,依然保存着当初的存放痕迹;在“浴火文澜 战时书库”陈列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旧物依然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往事。
(来源:贵阳网·甲秀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