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在藏语中意为“十万佛洲”,单就这名字,就为炳灵寺石窟笼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庄严的佛光。炳灵寺石窟,作为甘南旅程的首选景点,今天,我怀着满心的期待与敬畏,敬览了炳灵寺石窟艺术创作,也让这座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崖壁上,是世界文化遗产。
早晨8:00,我们乘坐旅游大巴从兰州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抵达刘家峡大坝码头,登上游船,向着炳灵寺石窟进发。游船在刘家峡水库的水面上疾驰,清风拂面,水波荡漾,水面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游船滑过处,犁出一道雪花般的水浪,不时有水花打在脸上,清凉而舒心。远处,看山峦叠嶂,水天相接,美不胜收。近有,看黄洮交汇,泾渭分明,清浊有界,黄河与洮河的河水各自奔腾汇入刘家峡水库,铸就了宏伟壮观的刘家峡水利工程。
历经约一个小时的航程,炳灵寺石窟出现在我们眼前。高耸的土黄色山体上,“炳灵寺”三个醒目而清晰,仿佛在诉说着这里千年的故事。下船上岸,沿着小路前行,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炳灵寺石窟”的中英文字样,让我瞬间感受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进入景区,迎面是仿古漆红的大门,独具匠心。沿着栈道前行,仿佛步入历史的隧道。窟龛层层叠叠分布在红砂岩崖壁上,犹如蜂巢一般。这里现存窟龛216个,石雕及泥塑造像815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每一处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
这里佛像丰富多样,不同时期的佛像风格各异,但每一尊都庄严而神圣,其眉眼之间凝聚着千年的慈悲,指尖轻结的法印藏着的渡世箴言,似在福佑国泰民安,众生吉祥!那衣袂的褶皱,流淌过西秦的劲风、盛唐的月光,还有雪域的经声,把不同时空的虔诚都揉进了山石的肌理里。哪怕岁月在嘴角刻下风化的痕迹,那微微垂落的眼帘,依旧像在凝视着每一个俯身而来的祈愿,让人心头宁静,幸福安康。














沿着栈道向深处走,一座高达27米的唐代弥勒大佛赫然矗立。它是炳灵寺石窟的标志性造像,也是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甘肃第三大佛 。大佛上半身依山而雕,下半身泥塑,虽左手残缺,但右手自然下垂在膝盖上的姿态,依然让其显得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抬头仰望,大佛的目光仿佛穿越千年,与我对视,那一刻,我内心的浮躁瞬间消散,只剩下对这尊千年佛像的敬畏与震撼。
大佛的左上方169窟,右上方172窟,是炳灵寺最重要的瑰宝。这是两个天然洞窟,内藏珍贵的历史遗迹,山高道曲,我们就没有继续前往了。资料介绍169窟内有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这是中国石窟寺中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为炳灵寺石窟的开创年代提供了确凿依据,也为研究中国早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尺,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在石窟群的末端,有一座红色铁桥连接大寺沟对岸。对岸的红墙院落里,一尊8米多长的释迦牟尼涅槃佛像侧卧在床上,头枕右手,表情安详,仿佛在静静诉说着炳灵寺石窟的千年风雨。这尊佛像最初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后经唐代和明代重修,脚穿木屐,历经沧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环形一周,我们走出炳灵寺石窟,回望山峦叠翠,搜寻佛像尊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炳灵寺石窟,犹如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那精美的壁画与栩栩如生的造像,闪耀着古人智慧与艺术的光芒,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