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洛市商州区秦岭博物馆六层的南侧展厅内,以“秦风楚韵 古道春秋”为主题展示了商洛悠久的历史文化。商洛位于秦岭腹地之中,因境内的商山洛水而得名,有“秦岭最美是商洛”的美誉——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这个展览分为“人类童年背影”“上古文明发祥”“风云商於古道”三个单元。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商洛地区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众多文物古迹涉及人类起源、文字起源、朝代兴替、民族融合等课题。
1.人类童年背影
远古时期,商洛山川纵横,森林茂密,气候温润。距今100万年左右,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洛河、丹江、金钱河沿岸发现多达数百处旧石器时代遗迹。
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分布密度大,出土大量阿舍利类型的手斧和薄刃斧等石器组合,乃东亚地区阿舍利工业器物最集中、最广泛、最丰富的地点。20世纪80年代,在商洛市洛南县花石浪遗址,发现一枚距今约25万年的直立人牙齿化石,被称为“洛南人”。
在商洛境内各大河流沿岸的二级台地上,发现1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吸收周边文化因素,形成多元交融特点。紫荆遗址位于商洛市商州区东郊的丹江南岸,包含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个时期及夏商周时代的遗迹和遗物,堆积深厚,类型丰富。
1953年,在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出土一件泥质红陶制成的新石器时代人头壶。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微张,人头与壶体形似孕妇,表达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的崇敬。
2.上古文明发祥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研究,商洛的文明发祥和华夏文明基本同步。夏商时期,商洛的玉石和金属矿物开采,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制作礼器提供了物质条件。
东龙山遗址位于商洛市商州区东郊,出土大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时期的文物,为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旁证。其中,以夏代墓葬的玉器最为典型,象征着墓主人的权利与身份,包括玉牙璋、玉戚、玉璧等,反映了夏代“寓礼于器”的部落礼仪文化。
1996年8月,在商洛市丹凤县西河村征集到一件虎簋铜盖。盖内铸有161字铭文,包含年、月、月相、日四要素,为推定西周王年提供重要支点。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争夺商洛地区。在《左传》中记载:“鲁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楚成王使子西为商公。”此时,商洛属于楚国。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晋土南扩,占领丹江上游的上雒地区。在商洛市洛南县境内,考古发现三晋文化遗存,证明当时上雒地区属于“三晋”之一的魏国管辖。
3.风云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是先秦时期商邑(陕西商州)与於邑(河南淅川)之间的水陆通道,全长约300公里,地控秦岭南的丹江孔道。这里是秦楚争夺的战略焦点,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支点。
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任用卫鞅,变法成功,乘势攻击魏国,控制秦楚间的武关。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封卫鞅商於之地十五邑,号“商君”,名“商鞅”。1978年,在商洛市丹凤县古城镇,出土一枚半圆形的秦代“商”字瓦当,证实该地是商鞅封邑所在地。
武关坐落于商洛市丹凤县东约40公里的少习山下,为“关中四关”之一,被称为“秦楚锁钥”。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山环水绕,险阻天成。如今,在城南吊桥岭,尚存一道石墙和两座烽火台,俗称“秦楚分界墙”。
唐代,在商於古道的基础上,加强沿途驿站的建设,使这里成为长安通往东南的交通干线。同时,开通义谷道、上津道、华阳道,赋予商於古道“诗歌之路”和“商贸之路”的美称。
南宋时期,商洛北部地区被金朝管辖。明清时期,移民涌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率农民军八进八出商洛,攻克西安,建立大顺,进军北京,推翻明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