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了西安的韩森冢秦庄襄王墓和秦曲江的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后,想来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游览的想法愈加浓烈,刚好今天有闲,再加上爱人的偶然提议,便和家人一起驱车来到了这里。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007县道秦咸阳城遗址西南角,距咸阳城区约15公里,目前这里属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其距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分馆步行不超过2公里。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外景
说起秦国,据说其祖先之一是我国神话中的大法官皋陶,原本禹是想将位子禅让给皋陶的,可惜的是皋陶死的早。皋陶儿子伯益和禹的儿子夏启因为争权,发生了一场战争,开启了以家为天下的夏朝。兵败的伯益被杀,他的族人四分五裂,一部分嬴姓族人从东夷地区(山东日照)向西徙迁游牧,经过几百年,终于来到了甘肃天水这片戎狄杂处的陇东地区并生活了下来,掌握了养马御马的技术,并因此而成为了商王、周王的御用马车夫。大约到公元前900年时,周孝王将秦人聚集地封给了非子,并让非子承担了祭祀嬴姓的宗主权力,非子在今甘肃清水秦亭镇到张家川(今甘肃清水县北)一带建立了城邑,命名为秦亭(还叫做秦邑),从此秦人出现。
自此,在七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历代秦人通过九都八迁接力挺进关中,开创性的建立了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创建了中国后续绵延两千余年的政治体制模式。
木林拍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从秦国历史上的这九个都城所在地势来看,除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一带)在渭河南岸外,其余八个都城都在渭河北岸。这是否也在说明,两千多年前秦国时期的关中渭河南岸的绝大多数地区,应该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势不同,可能还都是水网沼泽地,不是农耕平原。
贾谊在《过秦论》中曾写道:“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从公元前900年时的非子获秦地到公元前266年时的儒家大师荀子到秦国考察并得出秦国已经成为当时人人向往的治世之国这个结论的这几百年间,对秦国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三家分晋的魏文侯这位战国第一霸主,他在西河地区首创开学变法,让魏氏得以强大起来,不只将秦国压制了几十年,更引导和带动秦人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一场变法运动。
公元前423年,秦灵公将都城从雍城(今宝鸡凤翔县城南)迁到了泾阳(今咸阳市泾阳县西北)公元前409年,秦简公拉开了秦国变法的序幕。
后继的秦献公,曾在魏国呆了三十年,而那三十年正是魏国改革变法由弱变强的三十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当政开始变法改革,是秦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不仅有效地阻止了秦国沦落的脚步,更为秦国的再度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了个头。他将都城从泾阳迁至栎阳(今西安阎良区武屯镇),置于河西争夺战的前沿阵地。
泾阳和栎阳都是临时性的都城,因而在都城的建设上较为简单。秦把都城从雍迁到泾阳,再进而迁到栎阳,主要一方面为了靠近前线指挥战事,继续东进的步伐,巩固自己获得的土地。另一方面为了摆脱旧势力的束缚,力行改革,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在栎阳开始的,这在秦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是重要的转折点。
公元前362年,献公的儿子嬴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公元前359年,卫鞅(也叫公孙鞅,更被后世称为商鞅,卫国人)和秦孝公在政见上碰出了火花,从此,秦国的故事进入了《大秦帝国》的宏大叙说之中。
只不过,此时的秦国都城依旧在栎阳,孝公和卫鞅在这里进行了十年的变法改革,夺取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秦末楚汉相争之时,项羽三分关中的塞王司马欣的都城就在栎阳。汉高祖刘邦汉王二年时率军进占关中后,就曾以栎阳为都,向东进行统一战争。
农村的普通人家盖个房子都要看风水,更何况帝王定都选址,这是中国传统的堪舆学。
前段时间很有人气的那个电视连续剧《藏海传》中的藏海就是皇家钦天监的一个顶级堪舆大师。
公元前350年,商鞅开始在泾河与渭河之间的咸阳原上的小乡邑“程邑”开始营建新都城。
因其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取名为咸阳。
商鞅仿照鲁国和卫国的建筑,“大筑冀阙”,冀阙就是门阙,在宫城正门外,是宣示法令的地方。一年后,都城的首期营建工程完工并初具规模,秦孝公迁都于此。从秦孝公迁都至此到秦二世3年(公元前207年)秦亡,作为秦国和秦王朝的都城共144年,其经历了由秦孝公时的渭水北岸地区发展到秦昭王时的渭水南岸地区,再到秦始皇时期按照“象天法地”思想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形成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天体结构设计规模,至秦二世灭亡时都没有完成都城的全面建设。
秦都咸阳从渭河北岸兴起,最后发展至渭河南岸,与西周丰镐二京隔沣水相对的形制类似,体现了秦对西周都城丰镐的继承,而秦都咸阳的建设布局直接影响了其后的汉长安城。
秦咸阳城除了渭河以北的咸阳宫、冀阙、仿六国宫室、兰池宫外,还有渭河以南的兴乐宫、甘泉宫、章台、诸庙及上林苑等,汉长安城基本上就建在秦都咸阳渭河南岸的旧址上,如汉长乐宫、桂宫、北宫是在秦兴乐宫、甘泉宫、极庙的基础上改建的,未央宫前殿基址就是秦章台基址,汉都长安之名亦源于秦渭南的长安乡名。
木林拍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木林拍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木林拍摄于曲江秦二世陵遗址公园曲江文史展
(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概略图)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就在秦咸阳城宫殿遗址区,秦国及秦朝的一些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就曾在这里生活和出现过,比如:
秦孝公和商鞅就曾在这里主持后期变法,商鞅死后在这里被裂身。秦惠文王在这里改”公“称”王“。秦王嬴政在这里继位,并在统一六国后在这里改“王”创”始皇帝“。
把楚庄王“问鼎中原”故事变为现实的力能举周鼎的秦武王,那个色诱义渠王的那个开创“垂帘听政”先河的宣太后,那个太后和假太监生孩子还造反的赵姬和嫪毐就曾长期生活在这里。
楚怀王就是被囚禁并死在这里的,韩非子也死在了这里,代表西周国运的九鼎以及始皇帝收天下之兵所铸的十二金人就曾在这里安放过。
名将白起和王翦、东西连横的张仪、讲了“画蛇添足”故事的陈轸、司马迁那个平巴蜀的八世祖司马错、远交近攻的范雎、”一字千金“的吕不韦、韩国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间谍郑国、靠外交拿回赵国五座城池十二岁就被封为上卿(职级类似于丞相)的甘罗,以及后来名闻历史的李斯等人也曾这里长期生活施政过。
曾为秦相的孟尝君“鸡鸣狗盗”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荆轲“图穷匕见”刺秦王故事、赵高”指鹿为马“的事故都发生在这里。
儒家大师荀子就曾来这里参观考察过,并称秦为当时各国廉洁效率政府的典范。
还在那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败家子秦二世就是在这里登基和被杀的,死后被葬在了宜春宫(也叫宜春苑,现位于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的南边)。
……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关中平原南边的秦岭山脉并不叫秦岭,生活在这里的秦人将其称为南山或终南山,建立大秦帝国后,秦人才开始将秦国境内的这一段称其为秦岭,这种称呼,最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出现并延续至今。
在参观完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中的相关展板之后,我走进了秦咸阳城宫殿遗址区中被国务院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立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咸阳城一号、二号、三号宫殿遗址区。
沧海桑田,世事弄人,谁会想到,脚下这片荒凉的土地,竟然曾经是自秦孝公以后历代秦王处理国家政务的地方!
那么多的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行走,或者驻足过。
我脚下所踩的某一块土地,或许他们都曾经踩踏过,虽然今天的土不是那时的土、沙不是那时的沙、石子也不是那时的石子,但这个地方的根基、地气,依然就在这里。
这,或许就是循迹(或者是基)而来。
上下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虽然人事翻腾,纵横捭阖,但都有其地域的局限性。再大本事的人,如果离开了那块能施展本领地方的话,什么都不是!
福地,只有福人能居。
如果这某个地方天生妨碍的话,那可能就不只是能不能施展拳脚的问题,而是要决定个人死生去留的大问题。
当然了,也有极个别人能够超越这种限制,如“福人居福地”。不过,那种福缘,就不是你我这种人能够享受得了的。
卑微如你我的普通民众,竟然还能有机会走进那个曾经让我们仰望不已的千古一帝登基施政并发布六国统一征战命令的地方,站在这里叹今思古!
只能说,我们是侥幸生活在了与他们不同的时代。
在看完这里之后,我们驾车赶往附近那个已经提前预约好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更进一步的对秦汉历史进行再学习。
文中图片,除说明外,均由木林拍摄于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