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新闻记者 吴予琴 文/图
在青海,每一处被倾心守护的古村落,都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保安古城,正是这样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
7月25日,踏入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镇的保安古城,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巷道间,规整的房屋、精湛的木雕、残存的古城边墙与悬挂在古建筑上的“汉鼎孤烟”匾额,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静静诉说着古城厚重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保安城为明代修筑的保安操守所,清代沿用。古城所在的湟水、隆务河流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自西汉宣帝年间起就有中央政府驻军戍守。时光流转,古城内至今仍可见明清驻军营房的遗迹,还有保安营都司衙门、药王庙、关帝庙、民居等古老建筑。
“保安古城是黄南州为数不多的汉族村落,分为城内村和城外村。”陪同参观的保安镇干部李金霞介绍。其中,城内村于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城外村也在2023年跻身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沿着巷道前行,一处挂着“同仁市历史建筑”牌匾的古朴宅院映入眼帘。这里是村民赵源民的家,一座承载着家族近百年记忆的老宅。看到有访客前来,赵源民热情相迎,介绍着自家院落:“我们家祖祖辈辈扎根在古城。这老宅是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土木结构。2019年我们重新修缮时,特意保留了原有的样式,就是希望古城里的建筑文化能更好地保存传承下去。”
历经沧桑的保安古城,不仅曾是雄踞西北的边关要塞,更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重要见证。走进城内村精心打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展台上陈列着各类古老马具、实用的生活陶器、记录着传统生产技艺的农具等,这些都是村民自发捐赠、带着家族记忆的珍贵老物件。它们无声却有力地讲述着保安古城绵延不绝的生活史,让无形的文化及传统变得可触可感。
在介绍保安古城的保护工作时,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唐晓剑说:“保安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研究兵屯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青海省创新采用“传统村落单村保护+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模式,投入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600万元,并整合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和美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对保安古城开展了系统性保护修缮。这些投入有效修复了传统风貌建筑,完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村民的住房品质,也优化了人居环境,让古城在保护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保安古城的保护实践并非个例。锚定“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的目标,青海着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目前,全省已有183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西北首位。黄南州、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成功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县。
通过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等举措,全省共94个村落获得国家补助资金300万元,专项用于传统风貌保护与民居修缮,有力推动了众多传统村落旧貌换新颜,在新时代的脉搏中延续着古老的生命力。
《西海都市报》(2025年07月26日 第A3版:青海·关注)
来源:西海都市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