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进馆,队伍已经拐了三道弯。”昨日15时,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外排着百米长龙,遮阳棚下的家长一边给孩子扇风,一边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感叹。
类似场景也在南山博物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等文博场馆门前上演。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7月以来深圳“博物馆”整体搜索热度环比增长约六成;外地游客占比大幅上升,“为一馆赴深”成为暑期旅行新理由。
三股人流推高文博场所“暑期流量”
昨日10时,南山博物馆门口已排起S形长队。长沙游客谢女士拖着行李箱排在前列:“酒店可以晚点办入住,敦煌展必须首日打卡。”她口中的“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是深圳国有博物馆首次收费特展,3000张49元秒杀票、2万张68元早鸟票上线即空,正价票也一路走俏。
本地亲子家庭同样热情高涨。家住蛇口的黄先生和妻子带着9岁女儿赶来看展,他说,“没抢到早鸟票,直接买亲子票,也比一家人飞敦煌省路费。”“学校发了‘暑期博物馆任务单’,我们一周已刷了3家馆。”市民王女士说。
队伍里,身着统一营服的研学团格外显眼,领队李老师举旗清点人数,“今天的研学主题是‘丝绸之路与敦煌壁画’,下午还要做壁画修复体验。”深圳某研学机构负责人王岩告诉记者:“今年暑期订单涨了一倍多,外地学生占一半,很多家长把深圳博物馆、南山博物馆当成‘必到一站’。”
展览持续“上新”丰富市民游客选择
面对暑期激增客流,深圳文博系统选择“加供给”而非“限客流”。
6月以来,深圳博物馆陆续上新多个展览,为暑期“蓄力”。 6月12日,同心路古代艺术馆推出“瑰丽永驻——古希腊彩陶及普利亚艺术文化特展”,展出意大利普利亚大区6家文博机构115件(套)藏品,涵盖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世纪彩陶、雕塑、青铜器、玻璃器,展期至10月8日;7月7日,同心路古代艺术馆再推“大师刻痕——抗战时期的版画艺术展”,展出力群、李桦等80幅抗战版画,呈现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与民族救亡的交织,展期至9月7日。
暑期,南山博物馆同时呈现三大热门展览。“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被誉为“华南地区迄今规模最大、文物数量最多的敦煌艺术展”,展出1∶1复原的6座特窟、205件套文物等重磅展品;“瑞玉呈祥——湖北省博物馆典藏明清玉器展”将持续至8月3日;8月6日开幕的“阿尔丰斯·穆夏——新艺术运动与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将展出穆夏经典版画、海报及巴黎世博文献百余件。
升级细节让市民游客看展更从容
为接住“暑期流量”,深圳文博系统把“服务”当成第二展厅,升级服务细节,让市民游客从容看展。
看展时间被拉长。7月起,深圳博物馆两大主馆闭馆铃推迟至夜间(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时至20时,19时30分后停止入场);南山博物馆暑期周五、周六开设夜场,市民可“白加黑”连刷。
入馆更为便捷。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免预约,现场排队即可入馆。
服务更加人性化。场馆内,遮阳棚、风扇一字排开;防暑降温药品一应俱全;志愿者讲解此起彼伏;亲子通道让婴儿车、轮椅顺畅直达;共享雨伞方便市民游客取用。
互动交流更有趣。除持续推出新展,各场馆小课堂、夜游活动接连上线,孩子可参加特色活动、听故事,也可在夜色里与文物对视。
“没有口号,没有花哨营销,深圳文博机构用更长的灯光、更低的门槛、更细的心思,把一座城市的文化温度调到恰好。”“比气温更高的,是这座城市用展览、活动与细节服务共同酝酿的文化热度。”……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留言点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