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城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各大高校的博物馆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这些博物馆涵盖了人文历史、自然科学、民俗古籍等多个领域,为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探索科学、感受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同时,凭借“一校一馆一特色”的鲜明定位展现独特风采。
甘肃素有“彩陶之冠”的美称,是我国史前彩陶的重要分布区。在兰州大学博物馆,精致的马家窑类型的旋涡纹黑白彩内外彩单耳彩陶盆、半山类型的旋涡纹双耳彩陶罐、马厂类型的折线纹陶罐以及神人纹陶罐等,这些彩陶藏品犹如灵动的诗篇,诉说着远古先民的生活与智慧,让我们得以窥见史前人类文明的曙光。
作为甘肃省高校首家建成的综合性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民族文物收藏而独具魅力。“敦煌写经卷”的收藏位居中国高校前列,其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甘肃民俗陈列展厅中,洮砚、唐卡、保安腰刀、临夏砖雕、庆阳香包等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珍品整齐陈列,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活力扑面而来。
高山、森林、草原和而不同,苍翠欲滴,处处灵动。走进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博物馆),犹如走入一个色彩世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染缬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以绞缬工艺为主的染缬作品《祁连山》,经过线绳的多次捆扎、浸染,最终在布料上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绿色,成为馆内珍藏的非遗精品。
1973年,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化石在甘肃省合水县境内马莲河河口被发现,这具古象化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具剑齿象化石,也是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剑齿象。兰州大学因参与了挖掘和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具黄河古象化石复制品的收藏。
甘肃农业大学认知馆的恐龙化石也在诉说着生命演化的壮阔史诗,这里收藏着在甘肃平川挖掘并以首任校长名字命名的盛彤笙龙恐龙化石;全国只有两件的英国中泥盆统尖齿粒骨鱼化石,也在这里珍藏其一。各类动植物、土壤矿石标本更是不胜枚举。
国内首个以“敦煌医学”为主题的专业展馆,坐落于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馆内珍藏的敦煌遗书中医学文献、壁画中的医学图像等,将碎片化的医学遗产串联成完整的体系,让千年之前的医学智慧从古籍中“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载体。
从古老的蒸汽机车模型到现代化的高速列车零部件,从早期的铁路规划图纸到珍贵的铁路历史照片,作为甘肃省内唯一一所以铁路为展览主题的陈列馆,兰州交通大学天佑铁路展览馆中的每一件展品都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所大学校,深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依托高校自身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底蕴而建造,成为“大学里的大学”。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社会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资源,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如今,这些曾藏于“深闺”的高校博物馆正逐步走出校园,以多样的姿态融入公众视野。在满足公众参观需求、普及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了提升高校形象、扩大高校影响力的亮眼招牌。
同时,这些“小而精、专而深”的高校博物馆,正逐渐打破传统界限,通过不断创新的展览形式和互动体验,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的空间,让人们得以与“宝物”隔空对话,在感受学术深邃的同时,触摸历史的温度与厚重,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兰州各大高校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收藏和展览,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们是知识的殿堂,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实物和生动的场景;科学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展览和互动体验变得直观而有趣。无论是对历史文化的追寻,还是对自然科学的探索,这些博物馆都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它们如同一扇扇窗户,打开了通往智慧与文明的世界,让每一个踏入其中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文脉的悠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