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亮初心”实践队继续追寻红色足迹。在经历了土城道路塌方、徒步过吊桥的意外插曲后,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征程的艰辛。而今,我们终于来到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镇远。
这座沉淀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以秀美的舞阳河闻名,更是一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革命热土。红军长征时期,镇远是中央红军西进贵州的重要通道;抗战岁月里,这里留下了独特的战俘改造记忆。走在镇远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永不褪色的信仰力量。
第一站:镇远历史博物馆——追寻红色的足迹
走进镇远博物馆“红色记忆”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记录着革命历史的展板。这些展板以时间为轴,系统性地展现了镇远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印记。
“红军三进镇远”展板群格外引人注目。三块展板分别记录了1934年、1935年红军部队三次转战镇远的历史。其中1934年12月25日中央红军攻占镇远县城的展板尤为详细:红军如何突破重重防线,如何收缴战略物资,如何赢得百姓支持......一幅作战示意图清晰标注了红军进攻路线,让我们仿佛听到当年的冲锋号角。
“中共镇远支部”展板详细记录了1938年镇远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历程。展板上田伯萍同志坚定的眼神穿越时空,传递着信仰的力量。文字说明中提到,这个仅有12名党员的支部,在白色恐怖下仍坚持开展地下工作,为镇远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镇远解放”展板前,我们久久驻足。展板上1949年解放军入城的老照片格外珍贵:街道两旁挤满欢迎的群众,战士们虽然满身尘土却精神抖擞。旁边的文字记载了解放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细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老乡挑水劈柴......这些朴实无华的记述,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军队的本色。
(图为实践队于镇远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施怡沁摄)
第二站:周达文故居——感悟理论的力量
穿过蜿蜒的石板小巷,我们来到周达文故居。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四合院,见证了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成长历程。在故居的书房复原场景中,煤油灯、毛笔和泛黄的书稿再现了周达文同志伏案工作的日日夜夜。
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我们了解到周达文同志1920年赴苏联留学期间,克服语言障碍,翻译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展柜中陈列的《共产党宣言》早期译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他为准确传达理论精髓付出的心血。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武装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像周达文同志那样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
故居后院的那棵百年桂花树依然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真理的力量,历久弥新。
(图为实践队于周达文故居合影,施怡沁摄)
(图为周达文故居,施怡沁摄)
(图为周达文故居,施怡沁摄)
(图为实践队于周达文故居参观学习,施怡沁摄)
第三站:和平村旧址 - 见证人性的光辉
站在和平村旧址斑驳的石阶上,一种复杂而深沉的历史情绪在我们心头萦绕。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老建筑群,因抗战时期成为日军战俘收容所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
展馆内那些泛黄的历史照片和档案资料,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看着照片中那些年轻的日军战俘面孔,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些普通人变成了战争机器?又是什么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觉醒?这种从“加害者”到“反战者”的转变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深刻。
在“反战同盟”展区前,我们久久驻足。那些由战俘亲手制作的反战宣传品,那些字迹工整的反省材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觉醒的可能。一位队员感慨道:“这些资料告诉我们,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完全泯灭。”这让我们更加坚信教育和感化的力量。
最触动我们的是参观结束时看到的那句话:“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在返程的车上,我们展开了热烈讨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该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和平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捍卫和平。
和平村的参观经历,将成为我们这次红色研学中难忘的一课。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这段特殊历史,更在我们心中种下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于“和平村”旧址参观学习,施怡沁摄)
(图为实践队于“和平村”旧址参观学习,施怡沁摄)
(图为实践队于“和平村”旧址合影,施怡沁摄)
(图为“和平村”旧址,施怡沁摄)
传承红色基因 点亮万家灯火
走过青石板铺就的革命旧址,抚触斑驳墙面上的历史印记,这场追寻红色记忆的旅程给予我们电气学子不仅是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专业使命的深刻认知。当镇远古城的暮色渐浓,我们围坐在舞阳河畔,分享着此行最珍贵的心得感悟。
临别时,我们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做新时代的光明使者,用专业守护万家灯火,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这段红色之旅让我们明白:电气人的责任,不仅在于保障电力供应,更在于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我们将带着这份感悟回到实验室、走进基层,让青春在建设能源强国的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
(图为实践队于“和平村”旧址合影,施怡沁摄)
(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亮初心”实践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