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8月1日消息(记者白刁尹)近日,重庆文旅新口号“雄奇山水,新韵重庆”正式发布,为城市的文旅发展注入新内涵。此前,央广网大型地理人文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季《人水相依》在央视CCTV-10科教频道播出,该片以独特视角带观众领略了北纬30°线上重庆梁平区的独特魅力。
双桂湖湿地国家公园(央广网发 熊伟 摄)
作为西南地区首个国际湿地城市和“西部低空之城”,梁平之“新”,体现在生态蝶变与产业创新的双向赋能——从“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战略下的生态修复,到低空经济开辟的发展新赛道;梁平之“韵”,蕴藏在非遗传承与人文积淀的深度融合——双桂堂的禅意、滑石古寨的传奇,以及竹帘等非遗技艺的古今交响。这座城市正以生态为基、创新为翼,在“雄奇山水,新韵重庆”的画卷中勾勒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新韵梁平”。
梁平机场(央广网发 熊伟 摄)
山水之新:生态蝶变绘就绿色画卷
梁平的“新”,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生态革命。作为西南地区首个国际湿地城市,梁平区近年来以“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战略为引领,同步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创新,在湿地生态修复与低空经济发展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城市之肾”,不仅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吸引了221种鸟类在此栖息。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
猎神村的蜕变更显山水重塑的力量,在关闭20余家矿场后,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86%,实现了“矿坑变氧吧”的生态逆转,成为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湿地的价值也正从生态领域向多元领域延伸。双桂湖湿地周边的“稻田字”景观,以农作物为“颜料”、大地为“画布”,将竹子、柚子等本地特色融入自然景观;礼让镇川西村探索“湿地+民宿”模式,让传统农耕智慧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从生态修复到文旅融合,梁平让湿地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生态与经济的重要纽带。
发展之新:低空经济勾勒发展新绘卷
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让梁平在立体空间中开辟出新赛道。当地6000平方公里空域被划分为科研实验、旅游观光、农业作业三大功能区,实现了飞行培训训练与军民航空域的高效优化,为低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竹山镇的无人机“空中走廊”改写了鲜笋运输史。无人机直抵山外,显著提升鲜笋运输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双桂湖湿地的无人机水质监测网络24小时巡检,20万亩农田实现精准植保,低空技术正成为生态保护与农业升级的利器。
飞行器展示
“飞阅梁平”项目推出动力滑翔伞翱翔天际,以全新视角饱览湿地、田园与古寨交织的壮美画卷。梁平正携手武汉大学共建空域实验室,推动“数字空管”技术落地生根,全力打造“西部低空之城”。从物流运输到旅游体验,低空经济正全方位融入梁平发展的多个领域。
梁平机场跳伞基地(央广网发 熊伟 摄)
文脉之韵:非遗传承焕发文化活力
梁平的文化肌理里,藏着重庆的厚重与灵动。禅宗祖庭双桂堂内,建筑艺术与禅茶文化交融,吸引八方来客;周边滑石古寨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诉说着明清军事要塞的传奇,如今成了触摸历史的打卡地。
非遗传承更显梁平文化活力。“天下第一竹帘”——梁平竹帘,作为国家级非遗,在经纬间织进现代审美;梁平木版年画以粗犷野俗的原朴之美,延续着重庆山民的纯朴气质;梁山灯戏融“玩灯”与“秧歌戏”于一体,在舞台上焕发新彩。
《沿着纬度听中国》梁平篇的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兼具生态之美与发展活力的地方。截至目前,《沿着纬度听中国》全网传播量已突破1.5亿次,梁平篇中展现的湿地生态与低空经济,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如今,梁平以“小微湿地+低空经济”的双轮驱动模式,向着国家低空经济示范区迈进,成为新时代县域发展中生态保护与经济进步并行的真实写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