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气温居高不下
小志今天要掏心窝子给你们
安利个好地方
TA傍水而立,因水而生
名字里带 “龙” 带 “溪”
光听着就凉快得不行
500米长的水街上
“泼水大战”不断,水花四溅
藏在老巷子里的故事更是带劲
不仅有 “一衙管三县” 的硬核操作
还有明清时商船挤爆码头的热闹残影
这个“活了上千年的古镇”还成功入选
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TA就是——双流黄龙溪
▲黄龙溪 图片来源:黄龙溪古镇景区
“二水蜿蜒古市集,秦巴商贾羡蜀西。云帆万里依稀梦,幻看黄龙荡鹿溪。”句中的二水,即赤水(又名鹿溪)和府河(又名锦江)。赤水源出简阳山谷之中;府河,古称郫江,为岷江支流,流经郫县由北至南贯穿成都。二水于黄龙溪处汇合。
古时,溪水黄浊,江水清澈,人称“黄龙渡清江”。
久而久之,赤水被习称为“黄泥溪”;二水汇合之处,即“黄龙所见之地”的地名也演变成了“黄龙溪”。
刘备成都称帝
黄龙见武阳赤水
▲黄龙溪桥廊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关于黄龙溪一名的来历,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赤水溪上曾建有黄龙庙。清《四川通志》载:“黄龙庙在彭山县东赤水溪,今废。”另一种说法是,蜀汉刘备于成都称帝时,“有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时人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之吉兆,黄龙溪之名由此而生。
民国《华阳县志》引《黄龙甘露碑》:“章武二年,龙见武阳之水,九日铸一鼎,像龙形沉水中,故名。”
黄龙溪一地,秦时为武阳县辖,南朝梁天监四年(505)改属灵石县,后于梁大同十年(544)改属江阳县,西魏元钦二年(553),又改属隆山县。唐先天元年(712),隆山县改名为彭山县。宋时设黄龙镇。
▲黄龙溪古镇 图片来源:双流发布
《元丰九域志》记载:彭山县时辖“一十九乡,永丰、蛮回、黄龙、福化四镇”。元明时期,黄龙溪为仁寿县顺河乡辖,时称永兴场。清时,置黄龙溪场。清嘉庆《华阳县志》载:“黄龙溪场,治南九十五里。”民国时期,设黄龙乡。1992年,设黄龙溪镇。
黄龙溪地处浅丘平原,自古以来,这里一直为能够实现自流灌溉的农业区,域内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适宜人居。旁邻的牧马山一带,曾为古蜀杜宇王朝的根据地。
从这里溯江而上,可入成都腹地,顺流而下,可至川南诸地,沿陆路,则可西去邛雅,东行资遂,黄龙溪当为蜀地水陆道上之冲要。自古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古蜀王朝兴盛于此,也消亡于此。
▲双流汉代崖墓 图片来源:文旅双流
多年来,黄龙溪附近先后发现了鸡翅拐崖墓、小河村崖墓、金华庵崖墓和皇坟村崖墓等多处汉代崖墓群,这充分说明了这一带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是人居聚落密集区。
▲成都市双流区九倒拐崖墓 图片来源:文旅双流
黄龙溪东外鹿溪河上游5公里处的地方叫籍田铺,曾是北周时的籍县治所。
▲籍田镇 图片来源:天府政务
籍田,乃始于周代的吉礼仪式,即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耕的典礼。籍田,有祈求丰收之意,表示皇家重视农耕。蜀汉王朝选择这里为籍田场所,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带为天赐之农耕佳地。
▲籍田礼 图片来源:天府政务
宋代,黄龙溪下游的彭山,以及眉州(今眉山)、嘉定(今乐山)一带,为茶叶种植地,所产茶叶主要销往川西,黄龙溪位于这些产茶地沿岷江水路通往成都的必经道口上,自然形成了草市和商埠码头,下游的茶叶、生丝、井盐、铁矿、煤炭、山货特产等运至这里并集散到成都及周边地区,上游的布匹、粮食、杂货等运至这里并转运至下游各处。
四乡八里大场
明时为蜀藩王皇家墓地
黄龙溪河面开阔,便于舟船往来和停靠,常住和歇住于码头场的人口逐渐增多,场上货仓、客栈、饭馆、茶铺,以及服务于船运业的修理工坊等也随之增多,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农商两旺,为四乡八里中的大场。
▲黄龙溪场镇街巷子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元明时期,战乱多发,与周边各地一样,永兴场也因此而衰落,人口骤减。清道光《仁寿县志》载:元“延佑以后渐凋敝,继以明氏之乱,户益摧残,至于明季,流寇数出入,遂遗靡孑”。
明时,镇守成都府的蜀藩王将这一带作为皇家墓地,派驻兵士守卫。现镇北的皇坟村、大河村,以及镇东的川江村等处,仍保留着多个尚未发掘的大型明代皇家坟墓。
明末清初,外省多地移民响应清廷优惠垦耕的政策,先后迁至当时的“仁寿县顺河乡”。插占落业于此的移民分别来自福建、广东、江西、湖广、陕西、山西等地,其中客家籍移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外省多地移民定居后,或服田力穑,或行商坐贾,不辞劳苦,艰难创业,渐渐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清乾隆及以后时期,移民们先后在黄龙溪场上修建了天后宫、万寿宫、南华宫、禹王宫等移民同乡会馆。
清中晚期时达到辉煌
形成“七街九巷”的镇场规模
在移民们的协力奋斗与苦心经营下,黄龙溪场得到振兴并在清中晚期时达到辉煌。
清初,黄龙溪场草市以粮油交易为主,场上先后涌现出多位经营粮油的资藉豪富,以及加工粮油的大家。
黄龙溪场对岸长河村的陈氏先祖陈双发,就是以加工和经营粮油而起家的富户,人称“陈家水碾”。
▲黄龙溪陈家水碾 图片来源:文旅双流
陈双发,祖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携家人移居黄龙溪后,勤劳苦作,渐为殷实人家,后在镇场对岸的岛湾上购置土地并置办多个水碾。水碾是加工农副产品的重要设施,也是农家的重要财产和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
▲双槽水碾 图片来源:文旅双流
“陈家水碾”群共八座水碾,其中米碾一座、面碾两座、油碾四座、骨碾一座,分别建在三条碾沟上。
▲石拱桥 图片来源:文旅双流
整个水碾群历时10年建成。在陈家苦心经营下,该水碾群成为黄龙溪一带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地。不仅当地乡人在此加工自己的农产品,镇场及周边的粮油专营大户都将“陈家水碾”作为加工点。
▲石碾坨 图片来源:文旅双流
那时,“陈家水碾”仓房内外堆满毛谷、小麦和油菜籽,以及加工好的米、面、油,每日里,碾磙声从早响到晚,场坝里更是人喧马嘶,车载船装,热闹非凡。
▲曾经的碾米场景 图片来源:文旅双流
近水临道,黄龙溪场为川西与川南两地间物资运送与集散提供了便利。清晚民国时期,黄龙溪场与上游的永安场、下游的嘉禾庄场,共同形成了彭山、仁寿、华阳三县贸易往来的集中地。
南下北上的商船多在此装载或停歇,商务繁忙、生意兴隆,黄龙溪场内外几个码头常年停满了大小船只。仅王爷坎码头处,每日停留的船只就在百艘以上。
船运业的发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至民国时期,场上的手工业、商服业、娱乐业等都很兴盛。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农商业的渐兴渐旺,清乾隆时期开始,黄龙溪场不断增修扩建,至民国初期,形成了“七街九巷”的镇场规模。
▲黄龙镇街巷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七街”即正街、上河街、下河街、巷子街、复兴街、新街和横街;“九巷”即烟市巷、蓑衣巷、篙杆巷、鱼鳅巷、打更巷、担水巷、扁担巷、龙爪巷和艄公巷。
街巷两边各类民居,高低错落,联排而立,民居以二层穿斗式木构坡屋顶建筑为多,门堂设计多具有“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功用。临河民居建筑中很多是吊脚楼形式,从远处看过去,颇有水乡画面感。
▲黄龙镇街巷建筑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青堂瓦舍中,不乏深宅大院、高门大户。鱼鳅巷的“唐家大院”即为当时的富家宅第。唐家祖上为客家先民,入川落籍后,初以经营粮油为生,时与乔、贺两家共为黄龙溪场上的大家旺户,后唐家兼营酒业并慢慢成为场上最有名气的酒坊——“唐家烧坊”。
“唐家大院”为二进式合院建筑,前厅用于商铺,大院后面为酿酒坊,整个宅院出檐很深,近乎相连的四面屋檐,便于遮阳避雨,南方建筑风格于此可见一斑。
古韵悠悠 寺观林立
“三县衙门”独树一帜
间杂于民居建筑中,多个宫观寺庙分布于黄龙溪场上。除前面提到的天后宫、万寿宫、南华宫和禹王宫外,场上还有古龙寺、潮音寺、镇江寺、高庙子、三官堂等公共建筑。
古龙寺,建于清早期,为多重合院式建筑,包括山门、戏台、正殿、侧殿、后殿等多个单元。古龙寺戏台,当地人称“万年台”,全木结构,保持完好,台前有很大面积的院坝,相当长的时间里,该戏台处一直是黄龙溪场乡众集会、看戏的场所。
▲戏台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古龙寺内分布着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和弥陀殿等殿堂,弥勒殿前还矗立着一座铁制千佛塔。
▲古龙寺内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与众不同的是,古龙寺内还设有一座“三县衙门”建筑。所谓“三县衙门”,即旧时彭山、仁寿、华阳三县政府共设的办事机构。
▲三县衙门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黄龙溪位于三县交界处,贼扰匪乱之事须各县衙署协商合办,此外,还涉及到户籍登记、民事纠纷处置、堰渠水务管理和商贸税捐管理等事项。因此,在黄龙溪场设“三县衙门”尤为重要。
该衙门初为仁寿县“总爷衙门”,后改为三县共用官署。衙内有一幅对联,联曰:“法重如山,一衙三管;心平似水,历造廉德。”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潮音寺 图片来源:巴蜀文史
潮音寺,其前身为“乐善堂”,建于清光绪年间。潮音,即潮水的声音,这里喻指僧众诵经之声,即梵音如潮。
宋·范成大《宿长芦寺方丈》诗中有:“夜阑雷破梦,欹枕听潮音。”潮音寺,多建于临江靠海处,如江苏宜兴潮音寺、天津塘沽潮音寺等,供船夫及家人来此烧香礼佛,祈求风调雨顺、出行安全。黄龙溪场的潮音寺,主祀观音菩萨,另供奉有弥勒佛,以及龙神、财神和福神等,当地多神信仰之古习,可由此而见。
据称,旧时每年的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都会在该寺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潮音寺内还有一“镇寺之宝”——石刻弥勒坐佛。据称,信众与香客手摸该佛,可消灾祛病、吉祥平安,佛像之奇功异效引得来人纷纷抚摸。经年累月,佛身光滑透亮,后被称为“摸光菩萨”。
▲镇江寺 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镇江寺,原名镇江王爷庙,位于正街北端,供奉镇江王爷“杨泗将军”。杨泗信仰,流行于两湖地区。
关于杨泗将军的身世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杨泗即南宋时期湖南地区的义军首领杨幺,其后来慢慢演变成斩除孽龙、平定水患的水神,成为道教神仙,其尊号为“九水天灵大元帅紫云统法真君水国镇龙安渊王灵源通济天尊”。杨泗庙,或王爷庙,遂成为百姓祈求风平浪静、船只出行安全的许愿场所。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湖广籍移民先后迁入四川,杨泗信仰随之引入,四川多地城乡建有杨泗庙或王爷庙。黄龙溪的镇江寺,即为清初湖广移民所兴建。旧时,每逢农历六月初六杨泗将军生日,庙里就会举行大型祭拜活动,平时里,也有很多船夫和信众前来烧香叩拜,许愿祈福。时殊风异,后来镇江王爷庙换名为镇江寺,供奉弥勒佛、西方三圣等佛教神圣。
2007年,黄龙溪镇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石板路,青瓦房,飞檐斗拱雕花窗。
炊烟袅,豆腐香,竹影干栏对望江。
古镇、古场、古街、古巷、古屋、古树、古塔、古寺、古河、古堰、古桥、古津,古风古韵的黄龙溪场是一个安逸闲适、让人流连的好地方。
攻略来咯!
地址: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
门票:免费 ,全天开放。
交通:地铁5号线“回龙站”H1口出,坐S18/518K到黄龙溪站或者出站后打车抵达。
自驾:1h直达。
游玩时长:一日游,可以玩到晚上看看古镇的夜景,别有一番风味,而且河道旁全是绿荫,夏天玩水也不担心会被晒到!
【栏目介绍】巴蜀文化学者徐平所著的《成都的那些老场镇》一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成都39个老场镇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故事。该书入选成都市地方志办评选的第二批“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成都方志”微信公号联合徐平推出“成都场镇”专栏,为大家介绍这些场镇的前世今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